每天下午,赤坎區南橋街道京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剛放學的孩子們背著書包走進圖書閱覽室:有的坐在凳子上翻看繪本,有的圍在書桌前認真做題,工作人員則忙著整理新到的兒童讀物。(據10月31日《湛江日報)
“小切口撬動大民生,微創新釋放大活力。”赤坎區南橋街道京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蝶變,正是以“小生意+大公益”的創新思路,破解基層文明實踐陣地運營難題的生動范本,為湛江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注入鮮活動能,深刻詮釋了“小切口撬動大治理”的基層工作方法論。
錨定陣地煥新“小目標”,破解服務供給“大難題”。基層文明實踐陣地常因“造血功能不足”陷入“沉睡”,這是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中的普遍痛點。京基社區聚焦居民迫切的文化需求,在市文明辦牽頭下,借鑒“南柳村經驗”牽手湛江市新華發行集團,以“場地換服務”激活閑置資源。這一實踐精準契合了黨的二十大“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要求,讓曾經的“沉睡陣地”變身周邊居民的“文化充電站”,有效補上基層文化服務供給短板。
搭建政企聯動“小平臺”,構建互利共贏“大格局”。這場合作的核心,是打破“單向投入”傳統模式,構建“資源互補、雙向賦能”新生態,踐行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原則。對社區而言,企業專業團隊解決了人手短缺問題,常態化文化活動填補了服務空白;對企業來說,社區客流為經營開辟線下新端口,拓展了可持續發展路徑;對居民而言,在家門口即可滿足精神文化需求。三方共贏的格局,讓文明實踐從“政府獨奏”變為“社會合唱”,正是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鮮活體現。
深耕民生服務“小切口”,書寫文明城市“大文章”。文明實踐的生命力在于貼近群眾,“小切口”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有效路徑。京基社區實踐站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整理兒童讀物、策劃特色文化活動等“微服務”,讓陣地充滿“煙火氣”。這種模式既減輕了財政壓力,又實現了陣地資源向民生福祉的高效轉化,印證了“在解決群眾‘小事’中展現‘大作為’”的治理智慧,為基層治理注入文明力量。
從“沉睡陣地”到“民生熱地”,京基社區的實踐以“小”見大,為湛江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范例。期待湛江持續深化“小生意+大公益”路徑,推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讓陣地更“活”、服務更“暖”,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筑牢民生根基、凝聚文化共識、涵養文明新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