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赤坎區南橋街道京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剛放學的孩子們背著書包走進圖書閱覽室:有的坐在凳子上翻看繪本,有的圍在書桌前認真做題,工作人員則忙著整理新到的兒童讀物。這個兼具閱讀空間、文創展廳與活動場地的350平方米空間,自10月1日正式運營以來,已成為周邊5萬居民的“文化充電站”。
這熱鬧場景的背后,是京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湛江市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創新探索的“政企聯動、資源互補”共建模式——曾經因“經費不足、人手不足、活動不豐”陷入困境的文明實踐陣地,正因這場跨界合作重煥生機與活力。

場景煥新:從“沉睡陣地”到“民生熱地”
作為湛江市中心城區核心社區,京基社區常住人口超2萬,加上周邊學校的2000余名學生,居民對文化服務的需求迫切。但此前,因缺乏專業運營團隊和持續經費支持,社區文明實踐站一度“沉睡”。而這樣的困境,在湛江并非個例,多數文明實踐陣地曾因“無米為炊”的造血功能不足,面臨利用率不高的難題。
破局的關鍵,始于一場跨界牽手。在湛江市文明辦的牽頭推動下,京基社區借鑒“南柳村經驗”,成立社區社會公司,與湛江市新華發行集團達成深度共建協議,開啟“以場地換服務、以運營反哺公益”的全新嘗試。
自國慶以來,實踐站的熱鬧便從未停歇。中秋主題的“童言童語 趣問妙答”活動、重陽時節的“書香養生 健康同行”和“情暖重陽、書畫傳情”活動、“尋味書香 共品家鄉‘湛’味”親子閱讀沙龍、布魯可BFC線下創作賽……6場豐富活動接連舉辦,讓周邊居民找到了文化樂趣。
“以前帶孩子去新華書店要跑很遠,現在下樓就能看書參加活動,太方便了。”一位陪同孩子閱讀繪本的家長感慨道。
這樣的改變,離不開湛江新華發行集團團隊的用心運營。“我們在國慶正式開業,4名員工每天駐守在這里,負責圖書管理、活動策劃和日常服務。”湛江市新華發行集團總經理助理、湛江圖書城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亞三指著墻上的活動計劃表介紹,“按照合作協議,我們每年要開展不少于50場活動,現在已經排到了11月。接下來我們還會積極創新模式進行‘自我造血’,計劃和周邊的學校合作開展教育相關服務及社區托管服務,推動可持續發展。”
“以前社區想搞文化活動,常常卡在人手和資金上。”京基社區居委會主任陳慧敏望著熱鬧的活動現場,感慨地說。如今,實踐站的到訪人數持續增長,曾經“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文化服務困境,已隨著合作的深入徹底破解。

模式創新:從“單向投入”到“互利共贏”
“我們不僅是經營者,更是社區文化服務的提供者。”楊亞三介紹,目前實踐站已配備一萬多冊書籍,開設文創空間、文化交流中心和圖書閱覽室,面向學生和居民提供免費閱讀、作業輔導等公益服務,僅在消費書籍文創時收取費用。開業一個月來,“每周有安排、每月有主題”的文化氛圍已然形成。
這種“文化服務+商業運營”的創新模式,實現了多方共贏。對社區而言,徹底解決了專業人手短缺、活動經費匱乏、服務供給不足的三大難題,文明實踐陣地從“被動維護”變為“主動運營”;對新華書店來說,借助社區和學校的優質客流,獲得了寶貴的線下端口,周邊5萬輻射人群為經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居民而言,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富的文化服務——學生有了安全便捷的課后學習空間,親子活動有了優質平臺。
這一試點探索,正是南橋街道“小生意+大公益”治理理念的生動實踐。“以往文明實踐站運營依賴財政投入,造血功能不足,很難長期維持。”南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辜福川表示,“探索成立社區社會公司,開展社區運營,以‘場地置換服務’模式,通過提供實踐站場地,換取新華書店的專業運營和文化服務,不僅減輕了財政壓力,還讓陣地資源得到高效利用。”
京基社區的共建模式每年能為社區節省大量水電與物業開支,切實降低基層運營成本;而新華書店帶來的50場文化活動,更給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精神滋養。這種模式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為輔,通過資源盤活實現服務升級,有效破解了基層治理的堵點痛點,達成“社會企業可發展、公益事業可持續、社會治理可提升”的三贏局面。
下一步,湛江市將密切跟蹤試點成效,完善合作協議范本,在全市范圍內篩選學校周邊、人流量大的文明實踐所(站)推廣該模式,并拓展與其他文化企業、特色餐飲、郵政等市場主體的合作,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文明實踐中來。
從一間熱鬧的社區實踐站出發,一條“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實踐新路徑,正在湛江逐步延伸,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注入源源不斷的民生溫度與文化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