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湛江選調生抗風救災日記,讓我們看到了選調生扎根一線的最鮮活筆觸,共同感受風雨中的青春力量與先鋒擔當,見證新時代年輕干部在風雨洗禮中的淬煉與成長。
風雨礪初心 駐村顯擔當
龐立峰 湛江市徐聞縣西連鎮人民政府選調生
10月7日,選調生龐立峰在“麥德姆”臺風過后到徐聞縣南山鎮檳榔村群山公路扶正被風吹倒的樹木。 翁榮芳攝
臺風“麥德姆”的預警打破了村莊的寧靜。作為在村鍛煉即將經歷第二次大臺風的選調生,我的人生課本里,被如此真切地寫下了“責任”與“擔當”。這段與風搏斗、與民同行的經歷,如同一堂刻骨銘心的實踐課,讓我完成了從青澀學子到基層戰士的蛻變。
從“心中忐忑”到“肩上擔當”,在未雨綢繆中讀懂責任之重。有了之前臺風“摩羯”的經驗,這次的防臺工作便顯得得心應手許多。出于對群眾不放心,臺風到來前兩個小時再次協同村干部,沿路提醒各商鋪經營者做好防臺準備,及時關閉店門。途中,他們發現一名女子駕駛的電動三輪車停在馬路中央,女子趴在駕駛座上已短暫昏迷,我們立即停車,大聲呼喚該女子,并協助她把車輛移至路邊安全位置。女子在短暫休息、恢復意識后,便自行駕車離開。這份在“未雨綢繆”中讀懂的責任,比任何書本理論都更加深刻、凝重。
從“紙上誓言”到“腳下行動”,在風口浪尖中踐行為民初心。窗外是臺風“麥德姆”最肆意的時刻,天地間只剩下風雨的咆哮。電斷了,通訊信號也時有時無,村莊仿佛成了一座孤島。就在這時,一個念頭如閃電般擊中了我:“衛生院里還躲著幾位鄉親,他們從中午到現在都還餓著肚子!”這個想法讓我坐立難安。沒有絲毫猶豫,我抓起幾瓶八寶粥和面包,迅速套上雨衣,一頭扎進了狂暴的風雨中。積水沒過了小腿,每一步都步履維艱,這風雨的路,也就不覺得長了。
從“疲憊身軀”到“滿心牽掛”,在重整家園中收獲魚水情深。風雨過后,滿目瘡痍。倒塌的樹木、倒灌的農田、淤積的街道……連續奮戰帶來的身體疲憊已達頂點,但我們的工作遠未結束。復工復產的號角已經吹響。我與村兩委班子一行,踩著泥濘的村道,深一腳淺一腳地開始了臺風過后的首次巡查,逐戶走訪村里的特困戶,俯下身子仔細察看房屋的墻體、屋頂,關切地詢問村民的安危,將每一處裂縫、每一片碎瓦都認真記錄在案。當發現倒伏的樹木和散落的斷枝雜物阻塞了村中主干道時,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與聞訊趕來的村民一道,投入到清障工作中,或奮力扛起斷木,或揮鍬清理淤泥,汗水很快浸濕了衣背。在共同的努力下,道路恢復了暢通,也為受災后的村莊,重新打通了生活的通道。
扶起一棵樹,也扶起一片心
鄺健興 湛江市赤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選調生
10月9日,選調生鄺健興在湛江市十七中附近參加臺風后扶樹植綠,災后清障行動。 陳秋艷攝
10月9日,上級緊急組建了選調生突擊隊,我積極響應平急轉換機制,參與臺風后扶樹護綠、災后清障行動,現場沒想到還有園林專家、社區黨員,他們帶著工具早早就到了。路旁幾個中學生,待我們清理完斷枝后,一同加入扶正樹干。
收工時,烈日將樹的葉子染得金黃,太陽下的馬甲紅愈加發亮。我摸了摸樹干上綁著的支撐桿,突然明白:扶起一棵倒下的樹,不僅是修復城市的綠意,更是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一顆“共護家園”的種子。作為黨員,我們在這場行動中不僅是“清障者”,更是“連接者”——連接著受損的樹木與城市的生機,連接著成年人的責任與孩子的純真,連接著風雨后的狼藉與重建的希望。
臺風無情,但人間有情。作為一名年輕黨員,突然想起入黨時宣誓的場景——“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我曾以為“擔當”是未來某天才會面對的命題,卻在這場護綠行動中明白:擔當就在每一次伸手相助時,就在群眾需要的每一個當下。我們扶起的不僅是一棵樹,更是群眾眼里的安全感;我們傳遞的不僅是一份力,更是黨員與群眾之間的信任。那些趴在鐵欄處注視我們的孩子,他們眼中的光,就是對我們最好的肯定。
風雨中的“家”與“橋”
黃宗伍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改革和科工貿數據局選調生
10月7日,“麥德姆”臺風后,選調生黃宗伍在湛江經開區東山街道北山村清理路障。 何越曼攝
臺風來臨前的村莊,總有一種緊繃的寧靜。作為選調生,我與村委干部們逐戶排查時,手中那份“孤寡老人與危房戶名單”不再只是紙上的名字,而是一個個和藹可親的“家人”。湛江市的防風提示要求“應轉盡轉”,但真正落實時,才發現轉移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挪動,更是對人心冷暖的丈量。
臺風前的巡查,靠的不只是電話關心問候,更是平日里繪就的“人情地圖”。我們敲開一戶瓦片房,她是一位90多歲的獨居婆婆。“阿婆,這次是14級的大臺風,您的房屋不太安全,我們必須轉移避風。”經了解,她兒子困在麻章,東海大橋封橋后沒辦法趕回來照顧。我們轉頭打通鄰居的電話:“老弟,您家二樓寬敞,能不能讓阿婆跟你奶奶一起搭個伴?兩位老人家嘮嗑解悶。”鄰居爽快應下:“我早就讓阿婆來我家了,只是她比較倔強,不肯過來。”這種“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情,是再完善的預案也寫不進的細節。
而最怕的是“回流”。那對轉移到文化樓的母子,也算是不太聽勸的人,我們又跑去文化樓叮囑他們,要注意安全,不要跑回家,耐心等臺風結束后再回家。回程路上,村黨支部書記嘆道:“上一輩的人戀家不是蠢,是窮怕了。”這話像根刺,扎醒了我對“貧困”更深的理解——防風,防的是天災,更要撫人心的不安。
臺風逼近時,我們的工作遠不止轉移群眾。檢查應急物資同樣是重中之重:雨衣、手電筒、沙袋、急救包……每一件物資都至關重要。我與村委干部逐一清點,確保數量充足、質量可靠。關注臺風動態,更是寸步不離,手機里的氣象APP每隔半小時刷新一次,我們像“守夜人”一樣緊盯臺風路徑,隨時調整應對策略;保持通信暢通,24小時值守,手機電量滿格,對講機不離身。
一次次的防臺工作,讓我明白選調生的“選”是選擇俯身傾聽,“調”是調勻政策與民心的溫差。那些濕透的雨衣、磨破的鞋底、嘶啞的嗓音,最終都化作一個樸素的信念:守護一方安瀾,不是英雄式的沖鋒,而是在風雨中既能觸摸到“家”的溫暖,也能感受到“橋”的堅實。
筑牢防風屏障 守護萬家團圓
楊嘉輝 湛江市遂溪縣界炮鎮人民政府選調生
10月6日 選調生楊嘉輝在遂溪縣草潭鎮石九村處理臺風過后倒伏樹木。 鐘錦秀攝
當國慶的歡歌與中秋的團圓交織在湛江大地,臺風“麥德姆”卻裹挾風雨驟然而至。作為基層選調生,我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最實的舉措,與全村黨員干部群眾一道,筑牢防風防汛的堅固防線,守護好每一位鄉親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雙節”期間全力跑出防臺“加速度”。
村內的旅游景區和海濱浴場提前關閉,我們對前來游玩的旅客進行耐心勸返。一位專程從外地趕來"趕海"的游客望著洶涌的海浪,不無遺憾地說:“好不容易放假,真是太遺憾了!”我們感同身受,但仍堅定地回應:“安全是最大的圓滿!臺風過后歡迎您再來湛江。”在安置點,我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飲水和生活物資,確保轉移群眾來得安心、住得放心。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風雨漸歇,我們立即投入到緊張有序的災后恢復工作中。大家揮動油鋸清理斷木,肩扛手抬移走障礙,汗水浸透了衣衫,泥漿沾滿了褲腿,手掌磨出了水泡簡單包扎后繼續投入戰斗。平安,是團圓最堅實的基礎;守護,是這個節日最深情的告白。夜幕降臨,月亮在云層之后忽隱忽現,幾位村民熱情地邀請我們這些堅守崗位的基層干部共同賞月。雖然未能與遠方的家人團聚,但看著鄉親們安然無恙的笑容,我的心中已升起一輪最圓最亮的明月——那是初心使命凝聚的光華,是干群同心匯聚的溫暖,更是對這個美麗家園最深沉的祝福。及時恢復美麗家園,讓群眾過好中秋,就是我們踐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愿景的最美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