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0月19日從第三屆良渚論壇“實踐創新:城址考古、大遺址保護與城鄉協同發展”分論壇上獲悉,考古發現揭示反山王陵外圍可能存在“墓園”。
反山王陵是良渚文化時期的王陵級墓地,內含多座貴族大墓,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領隊王寧遠說,最新考古發現在反山遺址外圍存在一個長方形墻狀結構,形成封閉性院落,初步判斷可能是“墓園”。其中,東側和南側的院墻經碳14測年顯示距今已約5000年,與“良渚玉琮王”和“良渚玉鉞王”出土的反山12號大墓處于同一時期,表明當時已初步形成了早期陵寢制度。
圖為王寧遠介紹反山王陵最新考古情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考古研究還發現,反山與良渚古城和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都有密切關聯。
王寧遠說,在反山的南北有多個長方形土臺,這些土臺串珠成鏈,形成了一條南北向、長約4公里的土壟,可以一直延伸到良渚古城西南角的鳳山。
王寧遠認為,土壟實質上也是良渚遺址群的東西分水嶺和重大空間標識。其西側是水利系統的水庫區,那里幾乎沒有良渚時期的聚落,而其東側則有300余處遺址,這說明“良渚古城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邑,而是與水利系統同步建設、空間結構交互融合的整體性工程。”
考古學家認為,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為深入探究良渚社會的城市功能布局、社會結構與等級制度、人群組織關系以及貴族喪葬禮儀等方面,提供了關鍵性依據。(記者段菁菁、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