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過境,滿目瘡痍,但總有一些身影,在風雨中為我們撐起一片晴空。連日來,湛江日報收集和整理了三組扎根基層的湛江選調生抗風救災日記,這些帶著泥土氣息和風雨痕跡的文字,記錄下了驚心動魄的搶險瞬間,也鐫刻著守望相助的魚水深情。
風雨同舟清障路 黨群同心護家園
何明婧 湛江市總工會選調生
10月9日臺風過后,選調生何明婧與選調生伙伴們在赤坎區(qū)海濱小區(qū)將倒塌的樹木扶起并加固。 陳秋艷攝
臺風“麥德姆”的呼嘯漸息,老舊居民區(qū)卻滿是瘡痍,斑駁的墻面上爬滿雨水沖刷的痕跡,街邊相伴居民數十載的老榕樹轟然倒伏,粗壯枝干死死壓住單元樓電線,斷枝殘葉在積水中漂浮。
我和社區(qū)干部握著銹跡斑斑的鋸子剛發(fā)力,遠處便傳來整齊的口號聲,消防官兵們扛著清障工具走來,他們從云浮、福建等地星夜趕來,消防服上還沾著旅途的塵土,但已經忙著先打通居民回家的路。戰(zhàn)士們鉆進枝椏間,烈日炙烤下,他們額角的汗珠順著臉頰滾落,浸透的衣背印出深色汗?jié)n,卻沒人停下手中動作。
在油鋸的轟鳴聲中,居民們也紛紛加入,有的遞工具,有的清理碎葉。年邁的大爺推著輪椅慢慢駛來,看到消防官兵和選調生們賣力的模樣,他顫巍巍豎起大拇指:“你們真是好樣的!” 一旁的叔叔遞上礦泉水,拍拍官兵的肩膀,笑著說:“大家辛苦啦”。眾人手手相傳,斷枝很快堆成整齊的堆垛,原本漫長的清障路,在同心協(xié)作中縮短了大半。
這場清障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卻藏著最動人的溫暖。消防戰(zhàn)士們磨破的手套、居民遞來的礦泉水、干群并肩時緊握的雙手,都讓我讀懂:基層工作的真諦,是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在風雨中與百姓、與子弟兵擰成一股繩,用責任與溫情筑牢守護家園的堤壩。
從筆桿到砍刀
趙小鑫 湛江市統(tǒng)計局選調生
10月7日臺風后,選調生趙小鑫在霞山區(qū)民治路進行臺風清障。 黃華武攝
從中原故土來到大陸最南端的湛江,作為新湛江人,我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場強臺風的洗禮。望著滿目瘡痍的城市,我一直在想:該做些什么?
今天凌晨,辦公室的來電讓我如愿以償。天剛破曉,我匆匆吃過早飯趕往集結地。面對遍地狼藉的粗枝巨葉,我們這群選調生挽起袖子時,倒伏的樹木仿佛在嘲笑我們的生疏。但中華少年多壯志,這些障礙終究在眾人齊心協(xié)力下被一一攻克。
實戰(zhàn)是最好的老師。處理樹枝時,我們從最初小心翼翼地用鐮刀劈砍,到后來揮動砍刀手起刀落,最后熟練操作柴油鋸將巨樹分解;整理殘枝時,從刻板地“疊羅漢”到學會“因地制宜”地分散擺放,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在不斷優(yōu)化。當一位大爺試探著問“你們是解放軍嗎?”時,那份被誤認的榮耀讓所有人心里涌起暖流;當路過的大哥主動加入清障隊伍,臨走時豎起的大拇指,更讓我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
這一天,選調生的我們用行動證明:我們不僅拿得起筆桿子,也揮得動砍刀;既寫得了錦繡文章,也扛得起斷枝殘葉。倒下的樹木終將站成新的風景,而我們在風雨中淬煉的擔當,正如同這座濱海城市——永遠面向大海,永遠迎著風浪。
加油,少年!這片土地見證著我們的成長,從書香墨海到災后重建現場,選調生的答卷正在每一寸需要我們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青春之火在抗臺一線中閃爍
吳琪琪 湛江市委老干部局選調生
10月4日臺風來臨前,選調生吳琪琪在吳川市塘綴鎮(zhèn)塘下村勸說轉移獨居老人。 陳俊卿攝
清晨七點,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假期的寧靜。沒有猶豫,我和其他選調生同志們迅速集結奔赴搶險一線。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粗壯的樹干橫臥街頭,扭曲的路燈與路牌見證著臺風“麥德姆”的威力。
就在我們與消防隊員協(xié)力清理斷枝時,動容的一幕出現了,沿街的群眾自發(fā)加入清障隊伍,送來礦泉水和雪糕,還有個坐輪椅的大爺用他那臺略顯陳舊的播音機放起了《我和我的祖國》,激昂的旋轉在現場回蕩,仿佛給疲憊的身體注入了新的能量。老大爺向我們豎起大拇指,那贊許的目光,充滿了對年輕一代的期許。
這特殊的經歷,讓我對肩頭的責任有了更深切的體悟。“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當小我融入保障民眾安全、恢復城市秩序的大我之中,個人的奮斗便與人民的需要同頻共振。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為民行動,更是一堂深刻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課,讓我深刻感受到扎根基層、服務為民的價值所在。
在汗水中理解民生重量
向軒 湛江市教育局選調生
10月8日臺風“麥德姆”過境后,選調生向軒在赤坎區(qū)清理斷枝落葉。 黃科穎攝
作為一名來自內陸的選調生,這是我第一次直面臺風給民生帶來的沖擊。在組織的號召下,我加入了社區(qū)清障隊伍,投身災后重建一線。
清理過程中,一位阿姨從二樓陽臺焦急地呼喊:“同志,這樹枝上爬滿螞蟻,已經爬到家里去了!”我抬頭望去,倒伏的樹干徑直伸進她家陽臺。我這才意識到:災后恢復不僅是道路的疏通,更是生活細處的修復。一線工作,恰恰是由這些看似瑣碎、卻直接關乎群眾冷暖的小事構成。我們立即調整清理順序,優(yōu)先處理有蟻巢的樹枝。一線工作的價值,就體現在對群眾急難愁盼的每一次及時回應中。
經過一天的奮戰(zhàn),社區(qū)街巷的路面漸漸恢復原樣。馬路邊,我們那一抹抹躍動的“志愿紅”,與救援隊伍交織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生動圖景。這一幕讓我相信,臺風雖無情,但臺風所到之處,總會有無數黨員干部、志愿者挺身而出的溫暖身影。這段經歷也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青年干部,唯有沉入一線、躬身實干,才能在汗水中理解民生重量,才能不斷積蓄穿越風雨、披荊斬棘的力量。
跟著組織 扎根基層 服務群眾
袁睿 湛江市赤坎區(qū)委組織部選調生
10月8日,在臺風“麥德姆”來襲后,選調生袁睿迅速下沉赤坎區(qū)民主街道海棠社區(qū)開展災后清障工作,高效清理阻路的斷枝落葉。 龍金秀攝
國慶期間,臺風“麥德姆”來襲,我市多地受損。接到組織下沉支援的通知,我立即奔赴民主街道海棠社區(qū)。車行途中,看到窗外“迷彩綠”與“志愿紅”交織,熟悉的畫面瞬間勾起駐村兩年的記憶。作為2020屆選調生,我始終記得:組織的號召是“集結令”,群眾的需要是“沖鋒號”。
抵達社區(qū)后,組織高效統(tǒng)籌調度,我們迅速以10人小組為單位展開作業(yè)。清理倒伏樹木時,大家手持油鋸、砍刀等工具,嚴格遵循“大化小、段拆解、集中堆”原則:先鋸斷粗樹干,再修除枝葉,最后統(tǒng)一轉運,確保現場清理深入徹底。烈日炎炎,汗水浸透后背,褲腳也裹滿了塵土和泥點。可每當居民路過時笑著說“有你們在就安心”,所有的燥熱與疲憊便瞬間消散。
這場景與駐村時如出一轍:組織統(tǒng)籌聚合力,干群同心破難題,這不正是基層工作最堅實的底氣嗎?兩年的駐村時光讓我懂得,基層是選調生成長的“練兵場”;此次災后清障更讓我深知,組織的引領能將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雖累,但看到道路暢通、群眾展眉,這份充實與快樂,是對“選調初心”最好的詮釋。往后,我會始終跟著組織指引,扎根基層、服務群眾,不負初心使命。
愿做湛江城市守望者
謝詩瑤 湛江市委組織部選調生
10月7日麥德姆臺風后,選調生謝詩瑤在遂溪縣鋪塘村清障。 王瑤攝
臺風“麥德姆”過境后的湛江,街道滿目瘡痍,樹木倒伏,淤泥堆積,往日暢通的道路變得寸步難行。我與選調生伙伴們聞令而動,奔赴清障一線,投身這場守護家園的戰(zhàn)斗。
沒有多余的動員,我們默契地分成幾個小組,迅速投入工作。“一二三,起!”鏗鏘有力的號子聲在街頭回響。沉重的樹干在眾人協(xié)力下緩緩移動,鐵鍬與地面的摩擦聲奏響獨特的勞動樂章。汗水浸透衣背,烈日灼烤肌膚,但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zhàn)斗中,沒有人喊累,更沒有人退縮。有同志手被樹枝劃傷,簡單包扎后立即重返崗位;有同志中暑不適,稍作休息又加入戰(zhàn)斗。我們相互扶持,彼此激勵,用行動構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選調生防線”。
當居民們執(zhí)意送來解暑的冰棍,當真誠的“多謝”在耳畔響起,所有的疲憊都在這一刻化為溫暖與力量。臺風可以摧折樹木,卻摧不垮我們服務人民的意志;烈日可以炙烤肌膚,卻融化不了我們共建家園的決心。湛江,這座面朝大海的城市,從不缺乏重生的勇氣。而我們這些選調生,愿做最早的那批守望者,用青春和熱血,守護她每一次的日出與日落,見證她在風雨過后煥發(fā)勃勃生機。
基層工作瑣碎平凡但意義重大
吳怡漫 湛江市赤坎區(qū)北橋街道辦事處選調生
10月8日臺風來臨后,選調生吳怡漫在赤坎區(qū)民主街道幫助清理路障,幫助道路早日暢通。 陳秋艷攝
“一、二、三,拉!”十五中學校門口大家整齊劃一的口號和青春洋溢的笑臉,是道路清障工作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選調生隊伍龐大又有活力,我們集結在烈日下,彼此的鼓勵與笑容卻不遜陽光半分,選調生隊伍一同發(fā)力、分組互助,保證了清障運動中樹枝分枝的安全、整體行動的效率,更彰顯了新時代選調生們團結友善、友好互助的優(yōu)秀品格。
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基層工作就是從這些具體的小事做起,這次清障活動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基層工作雖然瑣碎而平凡,但卻意義重大。道路清障工作看似是一場普通的勞動,卻能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每一次的俯身搬運,每一刻的汗水滴灑、每一次的群眾交流,都是真正為民服務、踐行使命的腳印。未來,我們會以這次清障活動為契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基層工作中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為民服務的宗旨,讓青春在基層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