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初出茅廬的年輕干部,是鄉親們眼中的“后生仔”“后生女”,但在災害面前,他們以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守護一方安寧的責任。從挨家挨戶動員轉移,到徹夜不眠巡查險情;從第一時間清障通路,到深入田間幫助復產……字里行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選調生與臺風搏斗的艱險,更是一顆顆在基層沃土中扎根成長的赤子之心。
臺風見證成長 作風閃耀光芒
梁偉成 湛江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選調生
10月6日晚,選調生梁偉成在遂溪縣207國道沿途清理路邊倒伏樹木。 陳竹帥攝
十年前的“彩虹”來襲,我仍在家中彷徨無措;十年后的“麥德姆”肆虐,狂風稍止,我便投入到清障工作中。這兩場臺風仿佛是成長標注的刻度,度量著我們從見證者到踐行者的距離。
在應對臺風天災的重大挑戰時,干部優良的作風就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肩上有責、眼里有活、心中有數、手上有招,這是選調生們在大院里、在街道上、在社區中用行動交出的答卷。大家分工協作,將倒伏后的樹木清理搬運上車,疏通堵塞道路。我們付出的汗水越多,群眾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的速度就越快。手掌磨起了水泡,汗水濕透了衣衫,太陽曬黑了臉龐,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成為了檢驗干部作風的生動見證。
在緊張的休息間隙,耳邊突然傳來《學習雷鋒好榜樣》那熟悉而激昂的旋律?;厥淄?,一位老同志推著輪椅緩緩從家中走出,手中緊握著一個小音響,悠揚的歌聲正是從那傳出。他用這種方式,給予了我們全體選調生最誠摯的肯定和鼓勵。那一刻,身體上的疲憊仿佛被一陣清風輕輕吹散,消失在炎熱的夏日里,消散在汗水與感動交織的清障現場,更消融在為民服務所帶來的無盡精神滋養中。
風雨淬煉“容得下”
姚騰浩 湛江市徐聞縣公路事務中心選調生
10月4日臺風來臨前,選調生姚騰浩在徐聞縣錦和鎮白茅村勸說轉移獨居老人。 姚德偉攝
2025年是我市“干部作風提升年”,而防臺風工作恰是檢驗干部作風的“試金石”。作為扎根基層的駐村選調生,我們在風雨中與群眾并肩作戰,深刻體會到“容得下”三個字的千鈞分量。
容得下委屈,是把群眾的顧慮揣進心里;容得下辛苦,是把群眾的安??冈诩缟?;容得下期盼,是把群眾的日子放在心上。
臺風過境后的第二天,白茅村家家戶戶的門口就傳來了叫門聲,那是我和村干部們揣著筆記本用一筆一畫記下群眾的急難愁盼。群眾的期盼從來等不得,他們最急的是“家還能不能住”“損失能不能補”“日子啥時能恢復原樣”。在這些細碎的“期盼”里,我們看到了倒塌的雞棚里、漏雨的屋頂上、泡在水里的稻田,這遠遠比表格上冰冷的數字揪心。我們抓緊整合梳理問題清單,協調應急、農業、民政多方力量,為的就是第一時間把這些“期盼”一一接住、一一回應。
這種從“盯著表格”到“盯著笑臉”的轉變,是作風從“務虛”到“務實”的回歸。群眾的“期盼”從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雞苗怎么?!薄拔蓓斣趺葱蕖钡木唧w事。駐村工作的“價值”,就藏在張伯數雞苗時的笑聲里,藏在李阿婆曬糧食時的歌聲里——這比任何“考核指標”都讓人心安。
“容得下”三個字,是駐村選調生的作風標尺。容得下委屈,才能褪去“學生氣”,長出“泥土味”;容得下辛苦,才能把“書本知識”變成“實干本領”;容得下期盼,才能讓“駐村”不是“走過場”,而是“扎下根”。抗臺風的經歷讓我明白:干部作風怎么樣,群眾的心里最清楚;作風提升實不實,群眾的日子最有說服力。作為新時代的駐村選調生,我們要以“容得下”的胸襟,把“干部作風提升年”的要求刻在心上、落在腳下,讓為民服務的初心在鄉村的田埂上生根發芽。
從看到“光”到成為“光”
李華強 湛江市霞山區友誼街道辦事處選調生
10月7日臺風過后,選調生李華強在霞山區后洋村開展清障工作。 蔡桂文攝
十年前,臺風“彩虹”過境,湛江滿是瘡痍。清晨的街道上,斷枝殘葉鋪滿地,我站在其中,滿心茫然無措,直到瞥見那些穿馬甲的身影——他們弓著腰,一鍬一帚清理路障。那抹忙碌的輪廓,像風雨后的第一縷微光,深深烙印在我心底。
沒想到,十年后的今天,臺風“麥德姆”再次肆虐湛江,登陸的當天晚上,我從廣西匆匆趕回,穿上了那件熟悉的馬甲。陽光炙烤著還未完全干透的土地,我和其他選調生在組織部的帶領下,一起清理著街道上最后的垃圾。鐵鍬有些沉,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背,手臂曬得發燙??僧斘覀儼训狗臉渲Π嵘峡ㄜ?,當掃帚掃過路面發出沙沙的聲響,當聽到小區阿婆那聲真誠的“謝謝”時,疲憊之中卻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自豪。
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十年前那些馬甲身影的意義:原來成長最美的模樣,是終于成為了曾經敬仰的人。十年前,我在路邊看著他們;十年后,我就在他們中間。從初中生到到如今的基層工作者,這條路我走了十年。十年前那場臺風里,我看見了光;十年后這場臺風里,我成為了光,雖然不是多么耀眼的光,只是萬千星火中的一束,但正是這無數微光,照亮了災后重建的每一個角落。
烈日下,我們繼續清理著,很累,很曬,但很值得。在某個角落,也許正有個年輕人在看著我們,就像十年前的我一樣。
風聲雨聲民聲聲聲入耳
胡文宋 湛江市徐聞縣曲界鎮人民政府選調生
10月7日,選調生胡文宋在臺風過后到徐聞縣打銀村群眾家中了解房屋受災情況。 陶妃斌攝
粵西地區的夏秋兩季,是名副其實的“臺風季”。入夏以來,微信上使用最頻繁的小程序便是“臺風路徑”,每當臺風預警發布,最掛念的就是村里的重點轉移人員,還有那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莊稼、坑坑洼洼的村道。
10月3日,全國人民都沉浸在假期的喜悅中時,臺風預警信息彈出,防風防汛通知接踵而至。我也毫不猶豫地改簽最早的返程票,迎著臺風來臨前的晚霞,火速回歸崗位投入防風準備工作?;蜻h或近,齊聚在村委會的同志們都是從外地趕回,一同迎戰強臺風“麥德姆”,大家的臉上沒有抱怨,言語中還透著一股勁,我知道那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人民群眾的牽掛,還有對打贏防風抗災戰的信念。
我跟著各位包村干部到各自然村的低洼、泥濘地帶,清理有可能造成風險的堆積物,隨著時間流逝,云團攜帶的雨水讓泥濘的路越來越難走,我們開始和臺風搶時間,附近的群眾見狀也加入到其中,開著農用三輪車把散落的枯木運到空曠地帶,大家手上臉上都是泥,卻顧不上擦拭,也成功在暴風雨前消除了安全隱患。
風后,我們也迅速投入到救災復產工作中。省道旁群眾院里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壓倒了通訊線桿,我們組織人手將樹木分段運走,為搶修通訊線路提供支持;大片稻田、韭菜等作物被水淹,我們在統計農作物受災數據的同時,到群眾身邊一同開展排水自救,為復產作物搶出黃金時間。在防風抗災這張答卷上,我們也寫上了團結的答案。
“麥德姆”已不是我們今年交手的第一個強臺風。7月中旬臺風“韋帕”過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強降雨,村里主干道的積水最高沒過半人,幾輛路過的汽車剛開進去就拋錨在水中。我們趕到時,水已經漫到腰部,排水口被雜物堵得嚴嚴實實。村支書見狀就往水里跳:“得下去把排水口疏通!”路沿是齊脖子的深水,我們輪流互相攙扶著扎進渾濁的積水中,摸索著拉出堵塞排水口的農藥桶和塑膠袋,家住旁邊的群眾看在眼里,回家扛來木桿和水泵。忙了一整天,排水口終于疏通,積水慢慢退去。后來那一片的村民總說:“那天你們在水里泡著救急,咱心里都記著,往后村里有事,俺們肯定上!”
臺風不會停止生成,我們也不會停下腳步,一次次防風救災的經驗終將成為我們在狂風暴雨中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與財產安全的有力護盾。風聲雨聲民生聲聲入耳,我們深知臺風的路徑或許難測,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方向永遠清晰。當風雨漸歇、晴空重現,看到群眾重返家園時的安心笑容,看到農田搶種補種后的新綠萌發,便知所有的堅守都值得、所有的付出都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