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得了基孔肯雅熱后,
“像骨頭被掰斷”,
“每天起床像老了幾十歲”,
“連手機都拿不穩”……
得了基孔肯雅熱會留下后遺癥嗎?
為什么它
會讓人“痛到懷疑人生”?
會有后遺癥嗎?
基孔肯雅熱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痛和皮疹(約70%患者出現)。

而關節劇痛是它的“招牌癥狀”,甚至有人形容:“像骨頭被掰斷”“每天起床像老了幾十歲”“連手機都拿不穩”。
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癥狀三部曲
突然高燒(39℃以上),伴隨寒戰、頭痛、嘔吐、食欲減退,一般發熱1~7天即可退熱,有的病人約3天后再次出現較輕微發熱(雙峰熱),持續3~5天恢復正常。
對稱性關節痛:手腕、腳踝、指趾小關節最常遭殃,嚴重時連彎腰、走路都困難。
部分基孔肯雅熱患者在恢復期會出現晨僵現象(早晨關節僵硬膠著感),可持續30分鐘以上。
多數人1~2周緩解,但部分患者的關節疼痛可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
發病第2~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干、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不癢或微癢,數天后消退,可伴脫屑。
它會讓人“痛到懷疑人生”?
1.病毒直接攻擊:病毒在關節滑膜中復制,引發炎癥風暴,組織水腫、壓迫神經末梢,痛感飆升。
2.免疫系統“殺瘋了”:身體清除病毒時誤傷關節組織。
3.神經敏感化:手腕、腳踝、指趾關節空間小、神經豐富,炎性水腫一出現就“擠”得格外疼。
是否有特效藥或疫苗?
目前基孔肯雅熱沒有特效藥,國內也無獲批的基孔肯雅熱疫苗,但可以緩解。
藥物緩解:對乙酰氨基酚是首選(務必遵醫囑),要慎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出血風險。
冷敷關節:減輕腫脹和灼熱感。
康復訓練:退燒后可做輕柔拉伸,防止關節攣縮、僵硬。
大多數人感染后表現為自限性疾病(一周左右康復),但嬰幼兒、65歲以上老年人、孕產婦、免疫力低下者及嚴重慢性病患者更易發展為重癥或出現后遺癥,其中有基礎關節疾病者發生關節痛后遺癥的風險更高。
預防基孔肯雅熱
關鍵是清積水、滅成蚊、防叮咬。
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積水、
清除雜物睡覺掛蚊帳、出門噴驅蚊水,
從源頭上消除蚊蟲孳生環境,
加強個人和居家防蚊措施,
避免蚊蟲叮咬。


特別聲明:使用的素材,部分來源于網絡,僅用于科普公益宣傳,非商業行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