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湛江赤坎老街的青石板路被暖黃燈光照亮,古井碼頭旁的金華金鉤旗艦店格外熱鬧。20余組湛江日報社小記者家庭齊聚于此,親手體驗省級非遺——金華金鉤海味月餅的制作,開啟一場兼具味覺與文化的沉浸式之旅。
學做月餅。
指尖非遺里的快樂與匠心
金華金鉤海味月餅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味雞仔餅制作技藝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湛江人中秋餐桌上的經典美味。
湛江市金華金鉤餅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鐘亞金是“金華金鉤海味雞仔餅”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和總經理鐘廣精結合中秋文化,現場講解品牌歷史與非遺技藝。
“海味月餅,以湛江特產海味蝦米為主要原料,經選料、炮制、拌餡、搓皮、包餡、打餅、烤餅、包餅等8道工序精心制作,每一步都不能馬虎!”鐘亞金站在操作臺中央,拿起一塊面團演示。他將面團放在手心,順時針輕輕揉搓,手腕靈活轉動,原本略顯松散的面團漸漸變得光滑圓潤,像一顆溫潤的白玉球。
小記者們戴上手套,學得格外認真,大家學著師傅的樣子,用搟面杖反復按壓推搟面團,不亦樂乎。
包餡環節充滿歡樂與挑戰。市十一小二年級的揭騏光將餡料放進搟好的面團里,可剛一收口,餡料就從面團的縫隙里漏了出來。“沒關系,咱們再來一次!”鐘廣精笑著拿起一塊小面團,示范如何用虎口慢慢往上推:“你看,邊推邊捏,把縫隙慢慢合上,餡料就不會漏啦!”揭騏光點點頭,重新拿起面團嘗試。這一次,他放慢速度,手指輕輕捏合每一處縫隙,終于成功將餡料牢牢包裹在面團里。
壓模環節最是熱鬧。小記者們將月餅生坯放進模具,雙手用力按壓,然后左右拍打,輕輕一扣——一個花紋清晰、字樣分明的月餅雛形瞬間誕生。當看到完整的月餅從模具里出來時,陳元柏小朋友開心得蹦了起來:“我們成功啦!”
操作臺上,面粉偶爾會沾在小記者們的臉頰和鼻尖,讓他們變成一個個可愛的“小花貓”,家長們也忍不住加入進來,有的幫孩子整理面團,有的用手機記錄下孩子認真制作的瞬間。
家長陸女士看著孩子自豪的笑臉,開心地說:“這樣的活動既能讓孩子體驗動手的快樂,又能讓他們了解本土非遺文化和老街歷史,培養孩子對家鄉的熱愛,希望湛江日報社以后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了解老手藝愛上老味道
將制作好的月餅生坯小心翼翼地送入烤箱后,工作人員帶領小記者們沿著青石板路,開啟了赤坎老街之旅。工作人員一邊走一邊向小記者們介紹赤坎老街的歷史故事。
返回活動現場時,烤好的月餅剛好新鮮出爐。工作人員打開烤箱門,濃郁的香氣瞬間彌漫,金黃的月餅泛著油亮的光澤,讓人垂涎欲滴。
“這是我自己做的月餅,格外香!我要帶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品嘗!”市二十九小五年級學生葉至遠興奮地說。
“第一次帶孩子參加小記者活動,體驗超贊!孩子從緊張到主動參與,還收獲了新知識,性價比特別高,特別開心!這樣的好活動,能陪娃在實踐里長見識、練能力,特別期待接下來的活動。”陳元柏的媽媽點贊說。
鐘亞金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模樣,欣慰地笑了:“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老手藝、愛上老味道,傳承湛江文化。孩子們今天親手做了月餅,把這份匠心和文化記在了心里,這就是最好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