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霞山區中心城區建筑遺產圖》正式對外發布。(9月29日《湛江日報》)
提起歷史建筑,不少人腦海里會浮現“陳舊”“嚴肅”“距離感”等標簽——它們或是藏在史料里的文字記載,或是立在街巷中的“靜態標本”,總讓人感覺少了點主動靠近的“親切感”。而近日,霞山區最近發布的中心城區建筑遺產圖,用手繪的方式,帶著一抹“潮”意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霞山精選的25處歷史建筑,仿佛從時光深處走到了大眾眼前,讓百年文脈變成可打卡、可分享、可體驗的“潮流單品”,令人眼前一亮。
這份“潮”意,首先就體現在其“顏值”之上。不同于傳統建筑遺產名錄上的單調文字、嚴肅標注,手繪地圖自帶“網紅濾鏡”。法國公使署舊址的廊柱細節、維多爾天主教堂的尖頂弧度、八角市場的市井煙火氣,都被濃縮成直觀又好看的視覺符號。年輕人拿到地圖,會忍不住拍照發朋友圈;游客循著手繪地圖“打卡”,也會下意識地將老建筑與手繪圖來個“隔空呼應”……當歷史建筑從“文字描述”變成“視覺IP”,它自然就有了在社交平臺上傳播的“潮基因”,不再是只有研究者才關注到的“小眾話題”。
更深層的“潮”,藏在“互動感拉滿”的體驗升級里。以往看歷史建筑,多是“站在墻外看一眼”“讀解說牌記兩句”,全程像在“上歷史課”;而這份手繪地圖,直接把“被動觀看”改成了“主動探索”。它不僅標注建筑位置,還串聯起特色路線。發布會現場的建筑遺產模型、H5地圖、建筑模型印章、紙質地圖等,或許將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各個歷史建筑里,供市民游客“集章”“打卡”。假如能更進一步充分利用社交平臺搞活動,比如邀請市民網友、博主大V在小紅書分享“手繪地圖打卡攻略”,拍短視頻記錄“跟著地圖找老建筑”的過程,這種“體驗+分享”的模式,必將帶來一波大流量。
最難得的是,這份“潮”成了湛江中心城區“四個圈層”規劃的亮眼一筆。大家都明白,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但“保護”從不是把老建筑封進“玻璃罩”,而是讓它與現代城市共生共榮。在湛江“現代沿海—法式風情—歷史肌理—田園風光”的圈層規劃里,這些歷史建筑本就是城市的“獨特標識”;而手繪地圖做的,就是給這份“標識”披上了一件“潮”的外衣。拿著這份手繪地圖,游客能充分感受到“既有歷史味又有煙火氣”的霞山。當歷史建筑因年輕群體的關注在社交媒體上有了更大的曝光率和瀏覽量,湛江中心城區“四個圈層”的巧妙與獨特也就更為世人所熟知。
歷史建筑不需要靠“老”來博同情,反而通過“潮”來煥新生——霞山這張手繪地圖,為我們欣賞港城之美打開了又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