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仿佛看到老戰友、老領導的身影。今天,終于實現了他們的囑托。”9月29日上午,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開館儀式的顯示屏上,95歲高齡的陳超將軍飽含深情地說。
9月29日,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開館。
遠在北京家中的他,通過錄制視頻向長眠在粵桂邊區的戰友們,傳遞著跨越時空的告慰。
陳超向紀念館捐贈了一份特殊禮物,這是他受邀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的請柬,座位是東觀禮臺1臺1排1號。“我要把勝利觀禮的榮譽送給犧牲的戰友們。”他說。
陳超是粵桂邊縱隊的老指戰員、蘭州軍區原副司令員、中將,因年邁體弱無法親臨現場。他在家中鄭重穿上軍裝,佩上一枚枚勛章——勛章上閃耀的紅星,既是他戎馬一生的見證,更是對“為戰友立一座豐碑”這份囑托的鄭重回應。
在湛江寸金橋公園的密林深處,一顆紅星格外醒目。紅星所在,是目前國內唯一全面反映粵桂邊區革命歷史的紀念館。
在第12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在湛江開館。該館共3層、建筑面積達3509平方米,館內825塊展板和260件文物,再現粵桂邊區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
“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的建立,填補了黨史和革命史教育與研究的一個空白,開辟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新陣地。”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張希賢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詮釋這座紀念館的深層意義。
7月23日,北京市某醫院病房,陳超將軍接受記者專訪并合影。通訊員供圖
紅星映初心 跨越山海的戰斗足跡
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正門上方,是一顆高5.1米、寬4.8米的紅星,紅星兩側刻有兩幅巨大的浮雕:在廣東的大海邊,海浪翻涌,戰士們駕著帆船向前沖鋒;在廣西的大山里,戰士們牽著戰馬行進,旌旗在崇山峻嶺中迎風招展。
“這就是我們粵桂邊縱隊走過的路啊!”看到女兒陳勁發來的紀念館正門照片,陳超突然抬高聲音,左手猛地按在床沿,仿佛下一秒就要起身,順著浮雕里的足跡,回到革命年代。
1930年6月,陳超出生于遂溪縣陳川濟村。17歲那年,他報名參軍,成為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的一員。
1949年6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正式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這支武裝力量迅速成為解放粵桂邊區的主力。同年年底,解放湛江的戰斗打響,時任營長的陳超率領第六支隊第十八團一營,向西營松林的守敵發起猛攻,為湛江解放立下戰功。
那些年,陳超跟隨部隊四處轉戰。合水橋伏擊、楊柑夜襲、吾良突圍、洋青大捷、攻克沈塘、解放城月……數十場戰斗,烙印在他腦海里。
今年7月中旬,陳超因身體不適住進解放軍某醫院。一天夜里,他突然喊道:“梁鐵王,把機槍拉上來,把敵人堵在這!”聲音洪亮,驚醒了身旁的護理人員。
梁鐵王,是陳超在遂溪吾良突圍戰中犧牲的戰友。那天,第八團第八連負責掩護部隊主力渡河,副連長梁鐵王沖鋒在前,不幸中彈。陳超冒著槍林彈雨,把他背到河邊,可梁鐵王再也沒能睜開眼。
當時戰況緊急,陳超和戰友只能在河邊匆匆挖了個坑,將梁鐵王與另外兩名犧牲的戰士一同掩埋,甚至來不及立一塊木碑。
“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好好刻上,就帶著部隊轉移了。”陳超哽咽著說。他暗下決心,總有一天要為戰友們立一塊真正的碑,讓他們的名字被永遠銘記。
2014年,梁鐵王的侄子輾轉找到陳超:“將軍,我們全家找了叔叔幾十年,連個祭拜的地方都沒有。”
陳超憑著模糊的記憶,描述當年掩埋的大致位置。烈士親屬找到地方,挖開那片黏重的紅壤時,竟發現了5具骸骨。
獲悉此事后,陳超老淚縱橫,反復追問:“另外兩個烈士是誰?找得到他們的家人嗎?”
回憶一幕幕涌上陳超心頭,那些埋在紅土地下的白骨,曾是有血有肉的戰友——
紀家圩戰斗中,15歲小戰士宋進和陳超一起爬上屋頂向敵營擲手榴彈,頭部中彈犧牲;
遂溪泮塘村戰斗中,16歲的楊華梓腹部中彈,腸子都流出來了,仍舉槍沖鋒;
海康扶橋村遭遇戰中犧牲的支秋養,生前還和陳超訴說戀愛中的煩惱……
“他們的樣子,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份生死情誼,讓陳超“立碑”的念頭愈發堅定。
99歲的楊蓮(左一)和98歲的張耀森,坐在輪椅上出席開館儀式,并觀看了展覽。
史跡昭日月 紅土地上的革命榮光
盡管紀念館開館當天上午風雨交加,多位老戰士仍從廣西、廣東各地奔赴現場——
99歲的楊蓮和98歲的戰友張耀森,在家屬陪同下從廣西北海趕到湛江,坐在輪椅上出席開館儀式,并觀看了展覽;
100歲的尤財素身著舊軍裝,在老伴的攙扶下,邊參觀邊抹淚;
還有94歲的黎耀、梁祿,96歲的馮錫光,胸前勛章雖已褪色,卻依然清晰地見證著他們作為粵桂邊縱隊成員的光榮過往。
步入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展覽第四部分“緬懷英烈”的開篇語,讓參觀者駐足凝望:“據不完全統計,在南路、粵桂邊區,有兩萬三千多革命英烈為反抗國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獻出了寶貴生命。”
粵桂邊區有著深厚的革命根基,是在原廣東南路(高雷、欽廉)和廣西東南、中南、西南等部分地區的革命斗爭中,逐步聯結形成的戰略單位,涵蓋原廣東南路18個縣(市)和廣西23個縣(市)。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黃學增等一批共產黨人在這里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黨組織,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后,當地中共組織領導人民舉行工農武裝起義。
抗日戰爭時期,粵桂邊各地黨組織在抗日救亡運動中重建,開展抗日聯防斗爭,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創建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和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黨組織領導粵桂邊區武裝從雷州半島到勾漏山,從鑒江兩岸到鎮隆山、六萬山、十萬山……東、西挺進粵中和十萬大山,奇襲湛江赤坎,揮師北上化、吳,南下海、徐,發動春季攻勢,打通粵桂邊區走廊……最后,邊區軍民配合南下野戰大軍,勝利進行粵桂邊大會戰,殲敵十多萬,解放了全邊區。
張希賢教授說,革命戰爭時期,粵桂邊縱隊和根據地軍民,對徹底打垮國民黨粵系和桂系軍閥、解放廣東西南和廣西南部地區,對支援部隊解放海南島,作出了重要貢獻。
“粵桂邊縱隊前前后后犧牲了那么多官兵,很多戰友倒下時,連名字都沒留下。”每思及此,陳超總是一聲長嘆。
老同志參觀展覽。
廿載終圓夢 為英烈鑄就“精神豐碑”
“東江縱隊有3個紀念館,粵中縱隊有1個紀念館,但我們粵桂邊縱隊……”這番欲言又止的話語,陳超在女兒陳勁面前念叨了多年。
陳勁知道,這話不是抱怨,而是父親的“心病”,是對犧牲戰友的愧疚,“父親說,那些戰友不應只活在我們的回憶里,他們應該有一個能讓后人記住、緬懷他們的地方。”
1998年離休后,陳超找到10余位當年的老戰友,一起寫信呼吁,推動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的建設。
歲月不饒人。一起奔走的老戰友,有的走不動路了,有的住進了醫院,再后來,一個個相繼離世。
2021年,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準,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于2021年12月正式啟動籌備建設。
從那時起,陳超隔三差五就讓女兒打聽紀念館的進展。
如今,紀念館建成開放,粵桂邊縱隊的軍旗、胸章、軍糧袋等文物存列在館內,鐫刻著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既是永恒的歷史豐碑,也是指引后人的精神火炬。
“粵桂邊縱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的建立,展示了這支部隊光榮的革命歷史,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勇前行。”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龐松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內雕塑。
薪火永相傳 從粵桂協作到精神傳承
位于廣東廉江市石角鎮東橋山坡的兩廣交界處,矗立著“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紀念碑”,360多名烈士的名字刻在了基座上。
位于南寧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內,珍藏著一面粵桂邊縱隊第八支隊的軍旗,向后人講述著南寧解放的壯麗史詩。
今天,無論在廣東的湛江、茂名、陽江,還是廣西的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都能找到粵桂邊區武裝的革命印記。
100年前,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高雷點亮,在粵桂邊區燎原,在紅土地上留下不朽印記。
如今,這些革命印記,還有兩萬三千多名烈士的英魂,找到了共同的“家”:粵桂邊區革命紀念館。
而當年貧苦落后的粵桂邊區,通過粵桂東西部協作,已全部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正轉向鄉村振興協作和更廣泛的區域發展協作。
紅土地上的人們,不僅守護著“豐碑”,更用勤勞的雙手書寫著新時代的發展篇章——這正是英烈們當年為之奮斗的理想。
陳超的夙愿——革命的豐碑不僅要立在土地上,更要立在一代代人的心里。而那些沉睡的英烈,也將在后人的銘記中,獲得永恒的生命。
開館當天,一群學生在展館內唱響了由田漢作詞、冼星海譜曲的《追悼歌》。當年吾良突圍戰后,在粵桂邊第八團舉行的烈士追悼會上,陳超和戰友們在遂溪桔子樹村也曾唱響這首歌——
“千百行的眼淚,洗著你墓上的花枝;千百雙粗大的手,支持著你的遺志。安眠吧,勇士!安眠吧,我們的勇士!”
歌聲里,跨越山海的豐碑巍然矗立,粵桂邊區英烈的精神永遠閃耀!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