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雷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承與奮進‘百千萬工程’暨全國媒體看雷州采風活動”圓滿收官。來自全國30余家媒體的記者團走進雷州企業、鄉村與非遺工坊,實地探訪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產業升級、非遺傳承、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實踐成果,見證“百千萬工程”賦能下雷州的活力與蛻變。
媒體記者團探訪廣東臧隆記食品有限公司,品嘗剛出爐的菠蘿月餅。
臧隆記:匠心烘焙三十載 菠蘿月餅香飄粵西
“品嘗一下我們剛剛出爐的菠蘿月餅!”當天上午,廣東臧隆記食品有限公司內,工作人員將金黃誘人的菠蘿月餅遞到媒體記者團手中,酸甜濃郁的果肉與酥軟餅皮交織的口感,贏得記者們一致點贊。
這家始于1986年的民營企業,擁有“隆都”“雙一”兩大品牌。展示區里,玻璃罩保護的巨型月餅吸引全場目光。該公司董事長臧成雙指著月餅上精致龍紋介紹:“這不僅是工藝展示,更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致敬。”旁邊憨態可掬的醒獅IP玩偶與之互動,記者們圍著展示臺拍攝、追問創作靈感,對“食品+文化IP”的創新思路興趣濃厚。
沿著參觀通道,媒體記者團透過全玻璃幕墻見證月餅生產全流程。運營總監何國明講解:“從本地土菠蘿采購、清洗去皮,到熬餡烘烤,每個環節都在無菌環境中完成,餡料堅持自產自銷,一斤新鮮菠蘿果肉僅能熬出3兩餡料,就是要守住純正果香。”記者們舉著相機,定格機器與人工協作的場景,對“透明化”品控連連認可。
品鑒區長桌上,菠蘿月餅家族悉數亮相:菠蘿形大月餅、迷你款、蛋撻組合裝錯落擺放;旁邊陳列臺似“菠蘿盛宴”,各式包裝的月餅被新鮮菠蘿環繞。何國明拿起菠蘿造型月餅補充:“我們的菠蘿月餅采用‘菠蘿的海’的新鮮菠蘿制作,靠真材實料贏得市場。”大家邊嘗邊記,對獨有的“菠蘿風情”贊不絕口。
從“全國餅業五十強”“中國烘焙金腿五仁金獎”,到央視《匠心》欄目展播企業,臧隆記的諸多榮譽,恰是其匠心堅守的最佳注腳。媒體團此行,不僅嘗到了菠蘿月餅的香甜,更讀懂了這家粵西烘焙龍頭企業30余年的品質初心。
應葵雕刻:石狗非遺煥新彩 匠心傳承譜新篇
“這尊石狗是雷祖祠的標志性作品,承載著雷州半島千年民俗文化。”當日10時許,廣東應葵雕刻藝術有限公司內,總經理、雷州石狗非遺傳承工作室主理人陳苗,向媒體記者團介紹石狗雕像,引得眾人駐足觀察紋理、拍攝記錄,探尋非遺藝術魅力。
作為國家級非遺雷州石狗傳承基地,該公司即將建成占地15畝的綜合性非遺基地。創始人陳應葵出身雕刻藝術世家,自20世紀80年代起,與舅父吳其林深耕雷州半島,創作的湖光巖世界地質公園石狗群、雷祖祠大石狗等作品,遍布半島著名景點,成為雷州文化的鮮活符號。
展示廳內,形態各異的石狗雕像陳列于灰色背景墻前,或憨態可掬,或威嚴莊重。陳苗指著一尊帶幼崽的石狗介紹:“雷州石狗融合了上古圖騰信仰與民間風俗,這尊‘護子狗’就承載著祈福保平的美好寓意。”旁邊展柜里,迷你石狗擺件、石狗造型印章、書簽等文創產品琳瑯滿目,記者們拿起端詳,對非遺的創意轉化贊不絕口。
“我們不僅要保護石狗文化,更要讓它走進現代生活。”陳苗補充道,公司正通過建立新一代展廳、打造自媒體平臺,推動“雷州石狗非遺+”多元化發展。
陳苗介紹,美美與共,守正創新,我們希望能融合其他優秀傳統文化,應葵雕刻藝術正以匠心與創新,讓雷州石狗從歷史深處走來,走向更廣闊的國內國際文化舞臺。
大毛牛新材料:綠色科技賦新能 創新驅動產業興
“這款高回彈鞋中底的性能,大家可以直觀感受一下!”在廣東大毛牛新材料有限公司樣品展示間,董事長張媛婷手持物理發泡樣品向媒體記者團介紹。記者們觸摸、彎折樣品后紛紛感慨:“回彈性能出色,難怪能與全球一線鞋業品牌合作!”
這座總投資10億元的“六星零碳工廠”,大堂內,氣勢磅礴的木雕公牛擺件與“讓地球更綠色、低碳、可持續”的企業理念橫幅遙相呼應,旁邊的專利展示墻更顯實力——21項國際PCT專利、180余項發明專利,見證企業在高分子綠色材料領域的技術深耕。
樣品展示間內,紅黃綠三色展示臺上,形態各異的高分子物理發泡材料樣品與原料顆粒陳列有序。張媛婷介紹,公司高回彈鞋中底采用創新工藝,兼顧舒適度與低碳環保,已與十余家全球一線鞋業品牌建立長期合作。展示區一角,應用該材料的迷彩防寒服、中國南極科考隊沖鋒衣,直觀呈現材料在多領域的拓展應用。
張媛婷表示,企業材料不僅用于運動戶外領域,還廣泛應用于裝備、功能性服飾、物流冷鏈、醫療、電子等領域,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延伸。
處井村:房車經濟引客來 鄉村振興繪新卷
“這里環境好、村民熱情,我已待了7天!”來自四川的旅客李叔坐在帳篷內,向記者分享在處井村的旅居體驗。臨近午飯時分,沈塘鎮處井村,各地牌照房車錯落停放,旅客們或準備午餐、或樹下對弈、或悠閑遛狗,一派熱鬧的鄉村旅居景象。
處井村是革命老區、水庫移民村,全村500多戶2600余人。近年來,該村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從落后傳統村落蛻變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和美鄉村,更因房車經濟走紅,成為全國知名“網紅村”。村黨支部書記吳宏秀介紹,2023年以來,該村憑借景觀與民風吸引各地“房車候鳥”,累計招待房車1600車次、旅客近3000人;2024年試行營地收費制度,一季度創收約7萬元。
沈塘鎮黨委委員陳亞萍介紹,村里建成風景塘、和事亭、衛生站、籃球場等設施,集中供水管網、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道路硬化率100%,為房車經濟與農文旅融合奠定基礎。吳宏秀表示,村強村公司已注冊成立,正推進環北二期水岸營地項目,未來將依托房車營地與區位優勢,謀劃“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文旅綜合體項目正火熱招商。
從湛江生態文明村到全國文明村,處井村的蛻變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一幅農文旅融合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百年根藝:非遺助殘兩相宜 文化賦能鄉村興
在雷州市百年根藝文化有限公司,一件雷州本地烏木創作的根雕茶臺吸引媒體團目光——天然肌理與人工雕琢相得益彰。創始人陳國玉撫摸茶臺介紹:“每一處紋理都藏著半島的歲月故事。”記者們紛紛拍攝、觸摸,探尋非遺藝術與助殘故事。
這家位于附城鎮赤嵌村的企業,由陳國玉于2007年創辦,以“讓更多殘疾人就業,讓雷州文創走向全國”為愿景,深耕雷州根雕、石狗、雷州窯等非遺領域,是全國殘疾人文創基地、湛江非遺項目雷州根雕保護單位,更是鄉村振興文化產業示范點。
展示廳里,展柜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神態各異的雷州石狗雕像列隊而立,造型精巧的根雕茶具錯落擺放,還有雷州窯燒制的陶罐、茶杯等器具,每一件都透著非遺工藝的溫度。陳國玉拿起一尊石狗雕像介紹:“雷州石狗融合了古越圖騰與民俗信仰,這尊‘護財狗’承載著百姓對富足生活的祈愿。”旁邊的展架上,石狗印章、根雕書簽等文創產品吸引記者們頻頻駐足,對非遺的創意轉化贊不絕口。
在雷州窯生產車間,工人正操作傳統機器制作瓷坯,一排排素坯茶具整齊碼放在木架上。另一旁的工人則專注地修坯、上釉。“我們的雷州窯產品0添加,紋理都是天然形成的。”陳國玉補充道,電窯燒制需經兩次高溫,先燒素坯,再燒上釉層,每一件成品都凝聚著傳統工藝的智慧。
根雕車間內,大小不一的烏木根雕茶臺錯落陳列,有的保留原木粗獷形態,有的則經雕琢呈現出蓮花、游魚等吉祥紋樣。陳國玉指著產業園規劃圖介紹,計劃分兩個五年建設雷州非遺產業園,打造農田體驗區、戲樓區等,形成“非遺+文旅+農業”商業閉環,將赤嵌村打造成文化產業特色村和“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探訪收官 共話雷州發展
連日來,媒體記者團循著雷州半島的文脈與商脈,深入古村、產業園、文化工坊,用腳步丈量“天南重地”的發展變遷,用鏡頭捕捉千年古城的煥新活力,在邊走邊看、邊聽邊拍邊思考中,見證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百千萬工程”推動下的傳承與奮進之路。
中山日報記者李紅表示,處井村憑借亮麗村容與暖心服務出圈成“網紅房車村”,通過巧妙轉化流量為“留量”,既生動展現了雷州鄉村的文明形象,更直接帶動村民增收。她建議,可依托現有客流基礎,進一步發展互動輕業態與體驗式文創,持續提升鄉村經濟活力與文化影響力。
“堅守傳統造型與雕刻工藝,聯動動漫、游戲等領域打造‘跨次元’文創產品,讓古老石狗適配年輕群體審美。”來賓融媒記者韋喜芬認為,有關部門可聯動雷祖祠與應葵工坊等文化載體,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開發“故事化”祈福文創,讓這一承載千年記憶的文化符號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她表示,全國媒體的集中聚焦,正助力雷州文化地標破圈,有效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與游客吸引力。
梅州日報記者洪觀楷探訪后深有感觸:雷州兼具厚重文化底蘊與蓬勃現代產業活力。他指出,雷祖祠等眾多古跡與非遺項目構筑了堅實的文化根基,而大毛牛新材料等企業以180余項發明專利注入強勁科技動能,其綠色發展理念與古城人文智慧形成奇妙呼應。企業60天快速落地投產的案例,更印證了雷州強勁的產業承接勢能。他建議,未來可推動綠色科技體驗與文旅資源深度融合,讓雷州的城市形象更立體、更鮮活。
雷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古跡星羅棋布,非遺傳承源遠流長,山海生態風光旖旎。本土企業以科技賦能水產種業,實現種源自主與技術突破。記者團認為,雷州在文化、生態、產業融合方面潛力巨大,建議打通景區交通脈絡,精心推出精品旅游線路,讓更多人走進雷州、感受其歷史底蘊與自然魅力。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