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雷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承與奮進‘百千萬工程’暨全國媒體看雷州采風活動”火熱進行。全國30余家媒體組成的的記者團,循著雷州發展足跡,深入企業、鄉鎮、村落,實地探訪這座千年古城在產業升級、城鄉融合、文化傳承中的實踐。
媒體采風團走進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
海威集團:
“藍色糧倉”里的科技賦能密碼
當天上午,媒體記者團走進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探訪這家湛江本土水產龍頭企業的“藍色糧倉”建設成果。
在展示區,透明水箱里金黃的大黃魚往來游弋,記者們紛紛駐足拍攝?!斑@是我們從海里捕撈的野生大黃魚,用來培育種魚”海威集團總經理劉東戈介紹,“目前已到第三代,車間存500多條原種魚”,現培育的10公分魚苗達50萬尾,超百萬尾投海試養成活率超90%?!?/p>
“我們和廣東海洋大學合作,把科研理論與漁民經驗結合,解決了大黃魚出水死、野性強的難題。”劉東戈透露,這種“產學研+實踐”模式讓湛江大黃魚養殖技術躋身全國前列。
在養殖區,工作人員展示的南美白對蝦引發關注。劉東戈介紹,企業與美國育種團隊共建SPF種蝦培育中心,“建立200多個家系,年產能20萬對優質種蝦,技術達世界先進水平”。其獨特“剪單眼促繁殖”技術培育出大規格對蝦,在雷州紀家鎮建成的跑道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基地,讓對蝦達到“刺身食用級別”。
海馬養殖區里,靈動的海馬吸引記者目光。“我們自行培育1萬多條種馬。”劉東戈向記者展示手中的海馬,“一條公海馬能繁育200多只,幼苗養殖半年才能長成常見規格,還得喂紅蟲、控好溫度”。
據了解,海威集團已建成“海威1號”“海威2號”深遠海養殖平臺,年產能名優海水魚900噸,旗下東騰飼料年產能30萬噸,構建起“從育種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拔覀兝塾嫗轲B殖戶創收數百億元,帶動數十萬養殖戶脫貧致富?!眲|戈表示,企業將持續探索現代化養殖模式,為湛江水產產業注入新動能。
“雷州不僅是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在海洋經濟領域展現出強勁活力。”參觀后,中山日報記者李紅感嘆:海威集團在大黃魚養殖培育上的三年深耕,體現了企業對技術研發的專注。這里的海洋經濟已突破傳統漁業范疇,在深遠海開發、海洋牧場建設上成果亮眼。從歷史文化保護到藍色經濟突破,雷州在文化與產業領域的雙向發力,令人印象深刻。
了解鎮區的建設規劃。
龍門鎮“美麗客廳”:
解鎖城鄉融合發展新范式
當天13時30分許,媒體記者團聚焦龍門鎮“美麗客廳”,解碼這座湛江區域面積最大鄉鎮的城鄉融合發展密碼。
這座總占地約2300平方米、投入520余萬元打造的綜合性空間,是龍門鎮踐行“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走進農產品展銷中心,這里宛如一座嶺南特色農產品的“博物館”:一籃籃新鮮的甘蔗、香蕉、玉米、芋頭、番薯、貝貝南瓜排列整齊,菠蘿罐頭、茂德公系列產品等深加工食品琳瑯滿目,更有劍麻繩索、劍麻布料等特色工業品展示。工作人員黃永艷介紹,展銷中心不僅是本地農產品的“展示窗”,更是助農增收的“線上線下銷售樞紐”,讓劍麻、菠蘿等特色產業從田間地頭直連市場。
農產品展銷中心,宛如一座嶺南特色農產品的“博物館”。
移步至休閑會客空間,溫馨的布局讓人眼前一亮。大家紛紛品嘗當地種植的紅橙與現榨的紅橙汁,酸甜的口感讓大家對龍門特色農業贊不絕口。“沒想到鄉鎮里還有這樣現代化的公共空間,既便民又有溫度?!背缱笕诿接浾咚螙|感慨道,這里既保留交通樞紐功能,更化身服務日常的公共空間,融入農產品展銷、文化講堂等業態,借運營“自我造血”,實現文化與社區、鄉村建設的深度共生,為歷史名城發展提供新思路。
走上二樓,文化講堂展館的設計充滿文化氣息。墻面的書法作品展現龍門歷史底蘊,竹編蒲團營造出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這里定期舉辦的非遺傳承、鄉村文化講座,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活力。相鄰的百千萬工程展示廳則以立體模型和圖文展板,生動呈現了龍門鎮的規劃布局與發展藍圖,一幅城鄉共美新畫卷徐徐展開。
作為國家重點鎮、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鎮,龍門鎮以“美麗圩鎮客廳”為支點,串聯起產業、文化、民生等發展脈絡。2023年,該鎮在全省鎮域經濟百強榜中位列第61位、湛江市第一,其“以點帶面”推動城鄉融合的探索,為粵西鄉鎮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媒體采風團走進龍門鎮足榮村。
足榮村:
指尖技藝與時光味道里的巧思
“蒲草編這個包包需要多久?”“這個醬油曬多少天可以吃?”“這是鍋刷,很環保呀!”……在龍門鎮足榮村,媒體記者團圍繞著蒲草編織匠人、古法醬油釀造師不斷發問,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鄉村文化與產業探訪之旅。
在足榮村,媒體記者圍繞蒲編匠人探訪鄉村文化與產業。
懸掛的竹編器物、造型各異的根雕、威風凜凜的醒獅道具……走進足榮村手作博物館,濃郁的雷州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在互動區,一位編織匠人正盤腿坐在鋪著草席的工作臺上,靈巧地將蒲草經緯交錯,身旁散落的彩色蒲草與成品包包形成鮮明對比。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類蒲草包需經選草、編織、定型等多道工序,熟練匠人也要數天才能完成。而在另一側的文創展區,蒲草編織與現代設計碰撞出別樣火花:蒲草編的燈飾、帽子、藝術擺件,將傳統工藝注入時尚基因,助力鄉村手作“破圈”出彩。
記者在醬油曬場了解醬汁的制作過程。
在茂德公古法醬油曬場,工作人員手持長勺,從醬缸中舀出深褐色的醬油原液,向記者們展示傳統釀造工藝的精髓:“我們的醬油要經過180天以上的日曬夜露,原料只有大豆、小麥和鹽,頭道醬油的成本很高,就是靠這時間的沉淀出風味?!贬u缸旁,記者們或拍照記錄,或湊近細聞,親身感受“時間的味道”。
走進鄉村咖啡屋,質樸的石墻與現代的咖啡器具形成反差感。這座由火山石、紅瓦搭建的咖啡屋別具特色,屋頂的石磨裝飾與周圍繁茂的綠植相映成趣。在這里,鄉村的慢節奏與咖啡的醇香完美融合,成為足榮村文旅融合的又一縮影。
不少參加采風活動的記者都認為,足榮村“小而精”,以蒲草編織、古法醬油為支點,走出“小眾特色+深度運營”路徑,核心價值在于以精準特色產業規避同質化,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媒體采風團在廣東畫景飲料有限公司。
畫景飲料:
深巖好水的“快”“慢”產業融合路
“這水的口感真不一樣!”當天下午,媒體記者團踏入廣東畫景飲料有限公司院內,工作人員遞上的礦泉水,讓記者們淺嘗后連連贊嘆。這口來自雷州覃斗鎮600米深巖層的弱堿泉水,憑獨特口感率先俘獲眾人。
展廳內,系列礦泉水陳列整齊,弱堿標注清晰可見?!?條自動化生產線,一條線僅7人維護,1秒產10瓶、日產600噸!”該公司總經理劉東暉話音剛落,記者們目光聚焦生產車間——自動化吹瓶機高速運轉,藍色瓶身如游龍流轉,不銹鋼過濾裝置精密運作,現代化場景顛覆對鄉鎮企業的認知。
水源保護展區,封閉井口模型與“600米深巖自涌”宣傳片形成對比。“為護水源,我們特意遷廠。”劉東暉的話獲記者認可。倉儲留樣區,3個月至3年的產品有序排列,“一瓶水的飲用安全做到了極致”成記者共識。
作為2007年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畫景扎根覃斗鎮“流沙南珠”原產地保護區,600米深巖泉呈弱堿性、含有益礦物質,是核心競爭力。其投資2億元建成年產30萬噸基地,全流程自動化,依國際體系嚴控質量,獲“放心水生產基地”等認證,產品覆蓋全國、出口多國。
從深巖泉“慢沉淀”到生產線“快輸出”,畫景以科技守生態,用一汪好水書寫健康飲水與鄉村產業融合的答卷。
記者們登塔遠眺,舉手機定格海景。
烏石鎮:
燈塔映藍海繪就濱海文旅新畫卷
烏石燈塔下,白色塔身高聳防波堤盡頭,海浪拍擊礁石聲陣陣,觀光車緩緩??俊S浾邆兊撬h眺,舉著手機定格無垠海景,黃石日報記者陳露感慨:“海邊的‘景’讓我印象最深!即便陰天,燈塔遠眺的壯闊海景和天成臺海岸的浪漫,那種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寧靜更持久,在記憶中留下的畫面也更鮮明?!倍@里,正是雷州市觀賞日落的絕佳點位,濱海風光令眾人贊嘆不已。
作為國家中心漁港,烏石碼頭的生鮮氣息撲面而來。每年海鮮美食季,這里海鮮肥美多樣,借平臺傳播,“烏石海鮮”名氣看漲,游客聞鮮而來;六月荔枝、芒果等瓜果豐收,獨特水土孕育的香甜口感,也備受消費者青睞。陳露表示,“既有‘鮮鮮的’口福之樂,又有‘美美的’眼福之享,能讓游客的體驗非常豐富和圓滿?!?/p>
文旅項目建設上,烏石亮點紛呈。國家AAA級景區、國家級海洋公園的名片,疊加天成臺精品度假區、濱海風情小鎮等高端項目規劃,讓其“濱海旅游休閑目的地”定位愈發鮮明。
非遺為烏石文旅添上厚重底色。省級蜈蚣舞、市級海上龍舟信俗等4項非遺,6處不可移動文物,讓小鎮底蘊深厚?!盀跏瞩r又美’的特色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治愈’,我會興奮地告訴好友:‘趕緊來!’”陳露的話,道出了記者團對烏石文旅魅力的共同認可。
這座兼具歷史底蘊與發展沖勁的城市,正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在傳承中創新,在奮進中崛起,為粵西高質量發展書寫著精彩答卷。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