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長著人臉的,有腦后扎辮子的,有脖子上掛著鈴鐺的,有在玩球的……沒有一個石狗是相同的。雷州石狗,被稱為“南方兵馬俑”。
雷州石狗文化非常悠久,石狗最初被視作圖騰崇拜物,后來演變成為守護神和吉祥物,后發展為獨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早期石狗從理念與工藝來看,就具有明顯的原始石器雕刻之特點。雷州石狗最早出現的年代約在春秋時期。
雷州石狗習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島中部的雷州市,覆蓋范圍包括雷州半島、海南島、廣西等廣闊區域。
2004年,雷州石狗列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7年,雷州石狗習俗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專家介紹,秦置嶺南三郡以后,雷州歷為漢越族群雜處之地,漢、越民族的融合,使駱越族的圖騰崇拜習俗在雷州得以傳承,并逐步添加了漢文化的內容。南朝時雷祖陳文玉的誕降——“狗耳呈祥”的傳說,使雷州人對石狗的崇拜達到高潮。唐宋元明時期,先后有大量的中原漢族與閩地興化人遷居雷州,他們帶來的原居地“石敢當”“敕石敢當”“泰山石敢當”,與石狗圖騰崇拜相結合,使雷州石狗從部落圖騰發展為守護神靈與吉祥物,并由此形成了一個以雷州市為中心,覆蓋范圍包括雷州半島、海南島、廣西等廣闊區域的“石狗文化圈”。
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雷州石狗習俗的主要內容。
雷州石狗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成員”臉譜各異,造型林林總總,有文相、武相,有臥式、蹲式、坐式,表現手法有寫真、抽象、擬人、夸張等,大部分雕像都伴有銅錢、石鼓、八卦、帥印、烏蛇、繡球、船錨、漁網、小狗、領帶、螺鈿、辮子等附加雕刻及紋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及鄉土氣息。
雷州石狗習俗對研究古代百越族的分布范圍,它與黃帝族的關系,中華文化的“多元化”起源,駱越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宗教與文化的發展、交流、影響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如今,雷州石狗成了湛江大文旅的一張招牌,有手藝人將石狗元素融入文創作品中為這項古老的藝術注入新的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