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楚袂驚鴻越古今(上新了)
龍飛鳳舞于羅衾之上,虎嘯龍吟于錦繡之中。“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屈原筆下的楚國女子,其華美的服飾到底什么樣?湖北省荊州博物館開展的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織繡品特展,提供了清晰的答案。循著一絲一線,走入一場千年的夢——展廳入口處,一只造型奇麗、色彩繽紛的楚繡鳳鳥,將人們帶入這個戰國時代的絲綢寶庫。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對襟款式服裝,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王郭驥攝。
絲織品是最難保存的文物品類,能以原有形態完整保存的更為稀少。1982年,人們在湖北省江陵縣馬山鎮(今屬荊州市)發現了一座不大的古墓,隨著發掘的深入,大批保存完好、紋飾精美的絲織品驚艷世人。單衣、袍服、錦袴、鞋履形制完整,絹紗、羅綺、絲絳、錦繡應有盡有。這里幾乎囊括了先秦時期所有的絲織品種類。此次展覽共展出16件珍貴的織繡文物及3件復制品,通過“楚袂驚鴻”“衣繡錦緣”“溯洄從之”三大單元全景式展現了戰國楚人的服飾風華,楚國高超的紡織與刺繡工藝和馬山一號楚墓的發掘歷程。
一鳳一龍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王郭驥攝。
“楚袂驚鴻”單元,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歷經2年修復后首次亮相的一鳳一龍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單衣為楚服的一種,與夾襦、綿袍相比,只有單層,更為輕薄。遠觀,這件單衣交領右衽、直裾、頸部和袖口包邊的樣式令人十分眼熟,它便是今日“戰國袍”最早的模板之一。因為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絲織品是目前研究戰國絲綢服飾唯一的實物資料。近看,單衣上刺繡精美,鳳龍盤繞,顯示了楚人崇鳳的圖騰信仰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高度還原的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紋樣精美。這件蠶絲填充的華麗綿袍上,刺繡著造型獨特的三頭鳳,鳳鳥的雙翅回勾形成了另外兩個鳳頭。鳳鳥的肚子圓鼓鼓的,仿佛正孕育著一個新生命。三生萬物,“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深刻,加上圓形的肚子,這充滿想象的鳳鳥形象承載著楚人祈愿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衣繡錦緣”單元,巨大的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首次以文物全貌的形式亮相,同樣吸引眼球。它是戰國時期楚國貴族使用的“蠶絲被”,正方形,但上端中間有個凹口,正是放置頭部的地方。這巧思妙想令人不得不欽佩古人的智慧。
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王郭驥攝。
龍與鳳,是楚繡的永恒主題。它們的造型千變萬化,展現了楚人瑰麗的想象、獨特的信仰和高超的刺繡技藝。蟠龍飛鳳紋中為大樹,樹木之上有一圓形紋樣,樹下一對鳳鳥分立左右,口中各銜一大龍,大龍蜿蜒至樹頂。有研究認為,龍身的圓形紋樣和樹頂的一個圓形紋樣映射《山海經》中的“十日”神話,“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服裝寢具華美如斯,它們的主人是誰?在“溯洄從之”單元,答案逐漸揭曉。據考證,馬山一號楚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其姓名、身份無文字可考,但根據禮器制度來考察,從隨葬器物的規格可推測,她應是士階層中地位較高者。她的墓中,雖無王侯將相的高等級禮器,卻也有不少奇珍異寶。一件極為小巧的衣裳,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對襟款式服裝;色澤如新的夾纻胎漆盤,是已發現最早的夾纻胎漆器,它以麻布為胎骨,多層髹漆而成型;造型精美的錯銀銅匕,被稱為最早的“漏勺”,以它為原型的文創產品已成“爆款”。
楚文化俯仰天地的浪漫想象、生死之間的浪漫哲思以及對美的極致追求,已絲絲縷縷織入中華文化的脈絡,如鳳鳥般生生不息、延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