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落幕的第30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上,一波AI影視浪潮洶涌而至。這場由即夢AI、火山引擎與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未來影像”AI電影國際峰會,不僅是AI技術的展示場,更是如今影視創作生態的大檢閱。從心理學背景創作者執導、描摹童年幻想與孤獨的溫馨短片《小怪物》,到取材古典志怪、以黑白版畫格調呈現的《一目五先生》,顛覆傳統敘事、以銳利視角完成女性宣言的《權利童話》,中國香港團隊打造、以科幻外殼包裹社會觀察的《九宵》,再到韓國創作者用視覺語言還原神秘夢境的《法體》,這些作品共同描繪了一幅圖景:AI正在打破專業壁壘,讓“人人皆可創作”的夢想照進現實。
曾經的行業門檻被跨越
“AI不只是工具,更是創意伙伴,可以幫助創作者在藝術與情感表達上走得更遠。”峰會上,學者們指出AI技術突破了“生成”的單一功能,實現了對敘事邏輯的理解。依托于火山引擎Seedream4.0模型,創作者輸入角色形象與分鏡描述,即可批量生成連環畫式分鏡,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AI視頻的“一致性難題”,讓虛擬人物在長片敘事中保持形象穩定。
早在2023年底,國內首個AI制作中心已成立,并于2024年聯合即夢AI、抖音共同推出科幻短劇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如今該系列第二季已進入最終制作階段,目標直指院線級水準。“過去用傳統CG做一組文物特寫,成本高到不敢想,現在AI生成的三星堆文物細節,再經后期微調就能滿足大銀幕要求。”博納AIGMS制作中心負責人曲吉小江透露,第二季將打造為首部AI原生動畫電影,深度應用火山引擎提供的Seedance、Seedream模型能力,制作周期壓縮至1.5—2年,成本較傳統院線電影顯著降低。在她看來,這背后是“AI+”到“+AI”的模式升級——從依賴AI生成素材,轉向將AI融入傳統電影工業全流程,包括剪輯、調色與特效整合。
這種“升級”還體現在對電影語言的創新上。入圍短片《權利童話》用一顆蘋果的自然腐壞過程串聯古今,展現出AI的鏡頭思維;《法體》則以寺廟長鏡頭緩慢掃過僧人與佛塔,AI精準控制光線與虛實,讓人物微表情的穩定性甚至可以超越真人演員。“國內的短視頻生態促使我們比較緊密地向創作者收集各種各樣的反饋,創作者也會反過來幫助我們去快速迭代模型。”即夢AI產品經理表示。如今的視頻生成模型已能讀懂復雜提示詞,憑文字描述生成符合敘事節奏的運鏡,這道曾經的行業門檻被跨越。
行業對AI的接納并非一蹴而就。上影股份相關負責人指出,傳統影視創作者因技術尚未成熟而對AI應用相對謹慎,而AI技術人才又普遍缺乏影視專業經驗。“這兩個群體的融合,是當前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作為本次峰會的主辦單位之一,上影早早便開始系統性布局AI視頻生成領域,自2023年6月起,上影先后發起并主辦全球AI馬拉松、全球AI視覺創意大賽(瓦卡獎)等綜合AI賽事。“我們希望做橋梁,讓傳統電影人擁抱AI,同時發掘優秀AI創作者。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不排除未來會制作真正的AI電影。”
更多的個體敘事登場
業內人士已經看到,AI在影視中的應用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次關于表達機會的重新布局。《九宵》團隊僅20余人,卻在半年內完成傳統流程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17分鐘高質量短片;首次嘗試AI影像的創作者曉薇,用《小怪物》中的固定鏡頭模擬延時攝影,捕捉到失落與懷念的細膩情緒。
技術更便捷的獲取正在降低創作門檻,讓非科班出身的個體創作者擁有發聲機會。過去,搭建一套完整3D模型需耗費大量人力時間,如今通過即夢AI輸入一張概念圖,即可生成對應的場景與角色——《九宵》團隊正是借此在劇情中頻繁更換人物造型和服裝,這在傳統制作中難以想象。對于這種趨勢,上影股份相關負責人坦言,長遠來看,“電影百工”可能被1到3人的個人工作室替代,形成小工作室產出高質量內容的生態。在未來,電影人或許可以更多聚焦創意本身,不用再疲于實現工業效果。
不過,個體創作登場并非意味著“去人工化”。《九宵》團隊花四個月訓練模型,測試人物穩定性與背景銜接;《小怪物》創作者用即夢AI批量生成“標準件”建立專屬素材庫,確保角色風格統一。必須看到,AI生成大量可能性,但最終的藝術表達與情感傳遞,仍依賴人類的選擇與打磨。
正如曾任《臥虎藏龍》《英雄》制片人的李少偉在峰會中提醒的那樣:“工具在變,但我們講述故事、講述自己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當AI讓越來越多“超級個體”站上創作舞臺,行業真正的挑戰已不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守住思想與表達的稀缺性。從釜山電影節的五部短片到國內外影視公司的院線級嘗試,AI影視的未來已清晰可見:技術將繼續降低門檻、拓寬邊界,但最終決定作品高度的,仍是創作者對人性的洞察與對文化的堅守。(記者 臧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