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世界精神衛生日:守護好我們的“心靈晴空”
新華社記者徐鵬航、魏冠宇
情緒,心理健康狀態最直觀的晴雨表。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12356”開通以來,已服務近50萬人次。
這是記者10日從國家衛生健康委獲悉的數據。數據背后,越來越多“看不見的痛”正在被看見。
如何更好守護我們的“心靈晴空”?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10月10日,來自上海的參會代表在2025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宣傳活動上進行主題宣講。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體,而心理疾病是其極端狀態中的一種。”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岳偉華說,心理健康并不只是“沒有心理疾病”,而是在認知、情感、行為和社會適應等多個方面都達到平衡和良好的狀態。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共衛生事業部主任馬寧介紹,精神心理問題可分為一般心理困擾、常見精神障礙、嚴重精神障礙三個層次。
“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心理困擾,這是我們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或壓力的正常反應。”馬寧介紹,一般心理困擾不是疾病,是跟情境密切相關的、暫時性的心理反應,通常經過自我調整、親朋好友的支持、社會資源的保障就可以有效緩解,也有一些個體可能需要短期的心理咨詢給予幫助。

5月25日,在福州大學心理嘉年華活動上,學生在觀看心理健康知識問答題卡。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和軀體‘亞健康’一樣,心理也可能存在‘亞健康’狀態。”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精神科主任醫師劉競表示,日常生活中維持規律作息、管理電子屏幕時間、規律運動、主動進行情緒和壓力管理等,有助于維護心理健康。
劉競提示,如果負面情緒持續兩周以上,覆蓋每天大部分時間,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就是心理在“報警”,要及時尋求精神科專業幫助。
在門診中,劉競常常會遇到一些患者,前來就診時已嚴重抑郁,甚至有自傷自殺行為。中國殘聯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470萬持證精神障礙者。
“許多患者受‘污名化’影響,早期不愿就醫,從而延誤了治療。”劉競說,這其中既有患者將心理健康問題簡單歸咎于“個人意志力薄弱”,也有患者擔心被“貼標簽”,影響其工作和生活。

一名女士在北京安定醫院門診的眼動檢測室內做檢查。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專家表示,去“污名化”對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診率和治療率,維護公眾心理健康均至關重要,需要個人、學校、社會、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
“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一樣,都是可以治療的。”馬寧呼吁,個人要主動學習和了解精神心理相關知識,避免使用歧視性詞匯;學校和工作場所要開展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營造更加包容的氛圍;政府相關部門開展相關專項活動,提升心理健康服務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副主任范滕滕說,讓“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醫院只是一部分,還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讓心理健康服務更加可及。
實際上,一張溫柔而堅韌的社會支持網,正托起一片心靈晴空。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印發的《“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加強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層精神衛生服務水平,心理健康服務向社區延伸,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傳。
對他人的痛苦多一分覺察,對自己的脆弱多一分接納,這細微的轉變,正是一個社會走向更深層關懷的標志。當“看不見的痛”被看見,每一個獨特的靈魂,都可以被溫暖。
策劃:陳芳
統籌:吳晶、孫聞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