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麥德姆”在徐聞東部沿海登陸,狂風暴雨給我市農業、漁業、林業帶來“重創”。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我市農業、漁業、林業部門迅速吹響“集結號”,組建救災復產工作組與技術專家團隊“雙線并進”,深入受災最前沿,以科學施策為“利器”,指導群眾開展救災復產,奮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目前,全市農業、漁業、林業救災復產工作正緊張有序推進。
農技人員到受災田地指導救災復產。
農業:精準施策減災降損
臺風過后,市農業農村局工作組到受災嚴重的徐聞等地察看甘蔗、香蕉、檸檬和農業設施等受災情況,指導農戶及時清理田間雜物、疏通排水渠道,防止積水進一步損害作物根系;對于受災嚴重的田地,協助農戶規劃改種補種作物,提供適宜的種子和種植技術指導。
為實現“全方位”救災復產,市農業農村局成立5個工作小組,分片包干深入田間地頭、種植基地、養殖場一線,既當“指揮員”統籌復產進度,又做“服務員”解決實際難題。同時,組織市、縣、鎮三級108支農技“輕騎兵”穿梭田間,集中開展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保衛戰”,對受災農田進行疏浚清淤排灌。截至目前,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累計派出工作組81個、農技人員3589人次,上門指導123家受損養殖場完成圈舍消毒、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
針對養殖場“斷料”困境,有關部門積極協調飼料企業開通“應急配送專線”,為23家養殖場解了“燃眉之急”;隨著電力逐步恢復,多數規模養殖場已重啟復產。此外,累計清理疏通農田灌溉排水溝渠53.6公里,協調調配的化肥、農藥等農資也正“源源不斷”運往受災農戶手中,為復產注入“強心劑”。
在理賠保障上,市農業農村局與農業保險承保機構“無縫對接”,采用“無人機航拍+地面核實”的科學定損模式,高效完成水稻、水果、甘蔗等作物損失核定。各承保機構同步開通“綠色理賠通道”,簡化流程單證,實行“快處快賠+先行預付”機制。截至10月7日,通過預賠快賠渠道已賠付到位資金283.45萬元,為農業經營主體搶抓復產贏得“黃金時間”。
漁業:迅速下沉搶抓災后復產
臺風來臨前,市海洋漁業局便啟動“防風前置戰”,5個督導組提前“下沉”沿海鄉鎮,通過微信群、短信、廣播、入戶走訪等渠道密集轉發防風指引,覆蓋人數超10萬人;同時依據市場規律,引導企業“搶收”成魚入庫、“快銷”鮮魚上市,減少臺風前的存量損失。
臺風過后,依托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體系,5個專項小組“兵分五路”,火速下沉鄉鎮養殖區,走訪各縣(市、區)30多個受災嚴重的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聚焦“查災損、通水電、保防疫、促銷售”四大重點。督導組在一線操控無人機“空中偵察”,精準掌握網箱、池塘受損全貌,對道路中斷、水電不通等“特急”問題,第一時間反饋市防辦協調增援解決。
指導水產企業全面投入自救復產“攻堅戰”:對損壞的網箱展開“搶修戰”,加固框架、修補網衣、更換護欄;同步開展飼料投喂和動保產品投放,為魚類進行抗應激處理,降低疫病發生風險。針對災后出現的傷魚、死魚,工作人員主動牽線冷鏈物流企業,幫助養殖戶打通“銷售最后一公里”。
理賠工作同步“加速跑”:全市5家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全部啟動定損理賠,海洋牧場險及水產養殖險已理賠深水網箱306個、養殖池塘400畝,累計賠付775萬元。廣東漁業互保協會則積極落實漁民人身意外傷害險、漁船財產險等理賠,67艘報案漁船已全部完成篩查和現場查勘,均符合理賠條件,預估賠付140.52萬元,目前正協助漁民收集資料,將通過綠色通道快速放款。此外,各保險機構派出援助人員46人次,幫扶養殖戶23戶,捐贈漂白粉、防汛袋等物資助力救災。
林業:統籌推進救災復產
臺風過境后,市自然資源局立即啟動“搶險救災模式”,統籌各方力量打響林地恢復戰。
針對大量樹木倒伏的情況,有關部門采取“機械開路+人工精細”的協同模式作業:大型機械負責清理主干道倒伏樹木,人工隊伍則對林間、綠化帶樹木進行扶正加固。截至10月7日18時,累計清理、扶正倒伏樹木84137株,并及時轉運樹枝枝葉,消除火災隱患。
為加速森林保險理賠,市自然資源局聯合平安保險公司成立專項溝通協調小組,指導各縣(市、區)區開展報案工作。針對雷林及林險大戶人力難以快速覆蓋的問題,計劃于10月9日投入固定翼無人機開展“空中查勘”,提升定損效率。同時,指導各縣(市、區)逐級向省林業局申請采伐指標,已獲批約22000立方米,用于生態林桉木的緊急采伐更新。
據了解,市自然資源局將重點推進災后重建:有序開展農場林場林木清理與樹苗補種,推動受損林木“變損為益”——將倒伏木及時轉化為商品木材,為林農提供重建資金;優先清理威脅道路、電力設施的危險林木,并降低林區可燃物負荷,從源頭防控秋冬季森林火災風險。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