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相關賽事落戶湛江,這座城市的運動氛圍愈發濃厚。(9月28日《湛江日報》)
當全運會這股“東風”掠過湛江灣,浸潤著海洋靈氣與運動基因的港城,正站在“體育+”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如何真正把“體育+”打造成湛江文旅產業的一張新“王牌”,需要好好謀劃。
從目前來看,“水上運動之城”的打造,是湛江借全運契機深化“體育+文旅”的巧妙落筆。“體育+文旅”的破題關鍵,在于將城市獨有的運動基因與文旅資源深度綁定,對湛江而言,就是走“水陸聯動、文動共生”之路。湛江的優勢在于海洋賦予的運動稟賦——從跳水、潛水、滑水到帆船、槳板、賽艇,這些項目對大眾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那種獵奇心態最易激發嘗試欲望。借全運賽事的熱度,湛江可進一步推動水上運動從“賽場”走向“市場”:比如將報道提到正在謀劃的特呈島索道滑水公園、森林公園水上體育公園等新建項目與現有濱海景區串聯,融入“現代沿海圈層”,打造“觀賽+體驗+度假”的閉環。另外,還可以把潛水大賽、滑水錦標賽等賽事IP轉化為文旅名片,推出“冠軍同款”體驗課程,將“逐浪湛江”這個體育IP打出去。
更需要破冰的,是“體育+產業”。從不少城市的成功經驗來看,大型運動會舉辦帶來的不僅是短期賽事經濟,更能倒逼體育產業向專業化、體系化升級。從核心運動項目延伸出裝備制造、技能培訓、賽事運營等上下游鏈條,從單一場館服務拓展為集訓練、休閑、商務于一體的綜合體,讓體育產業真正在城市中“生根”。對于湛江而言,要著力打造水上運動培訓基地,抓緊培育本土賽事策劃、直播轉播、衍生品開發企業,乘勢將“體育+”熱度提上去。
最后一點,是“體育+民生”。全運會不僅是運動員的競技場,更應是市民大眾的健身舞臺。賽事籌備過程中對公共體育設施的升級、專業訓練資源的開放,能直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賽事營造的運動氛圍,能進一步激發市民的健身熱情,推動群眾體育從“自發參與”向“科學健身”升級。借此東風,湛江正好在“體育+民生”的基礎上,延伸到康養、親子運動等領域,進一步釋放“體育+”的能量。
全運會是契機更是跳板,希望能借此盛會讓“體育+”激起更多“水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