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縣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徐聞縣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立足資源稟賦,創新“四種模式”,成功打造廣東省清潔能源重要生產基地。
創新“高位+”推進模式 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徐聞縣超前布局綠色能源產業,加快構建以綠色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編制《徐聞縣新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21-2025)》,明確以風電、太陽能為主導,兼顧氫能、儲能、海洋能等新興能源的發展方向,構建“三區聯動”發展格局:在東部沿海打造海上風電集群,在中部平原建設光伏農業綜合示范區,在西部海域布局波浪能試驗基地,為項目精準招引和快速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出臺《徐聞縣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從財政支持、土地保障、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市場推廣等多個方面,為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有力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創新“鏈主+”發展模式,打造產業集群新優勢
徐聞縣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發展目標,大力推行“鏈長制+鏈主制”推進模式,加快推動清潔能源產業集群發展。
堅持鏈主企業帶動招商引資。徐聞縣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和綠色能源產業基礎,發揮中廣核、華能、國家電投等一批清潔能源龍頭鏈主企業帶動能力,成功引進湛江徐聞東二海上風電、明陽巴斯夫徐聞海上風電示范、國家電投廣東湛江徐聞海上風電場、海上風電重型裝備制造基地等重大項目,推動東營昆宇2吉瓦時全自動電化學儲能、中核匯能150兆瓦/300兆瓦時的儲能電站、華能湛江徐聞100兆瓦/200兆瓦時獨立儲能項目落地建設。目前,全縣共有新能源項目41個,總裝機量537萬千瓦,新能源總裝機量連續多年保持湛江市第一、廣東省前列。
推動光伏復合項目多點開花。創新探索“光伏+農業種植+文旅”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在光伏板下種植菠蘿、南藥、良姜等經濟農作物,同期配套毗鄰“菠蘿的海”外圍景區打造文旅體驗場,實現以綠色發展賦能鄉村振興。在沿海灘涂、蝦塘、魚塘的水面上方發展光伏發電,實現“漁、電、環保”三方面的價值提升。大力拓展“光伏+”應用場景,推進光伏+儲能、光伏+制氫、光伏+5G通信、光伏+充電樁等應用試點,推動光儲充用一體化應用示范。目前,徐聞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達171萬千瓦,其中已投產13個項目,裝機容量101萬千瓦;在建2個項目,裝機容量70萬千瓦。
探索“風電+”多元融合發展。徐聞縣大力引進湛江徐聞東二海上風電項目等風電頭部企業,加快推進高端海洋裝備智能制造產業園建設,加快建設海陸風電新能源智慧化服務中心,大力推廣“風電+儲能+制氫”場景應用,創新探索“深海漂浮式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波浪能發電”等立體化開發模式,全力打造形成以海上風電風機、葉片等裝備制造為核心,帶動海上風電施工、運營維護,以及海洋牧場、氫能、儲能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集群。目前,徐聞擁有25個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65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項目17個,已投產16個,總裝機容量9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8個,總裝機容量270萬千瓦。
創新“科技+”賦能模式,激活創新驅動新引擎
徐聞縣全力推進“平臺+人才+企業”一體化創新,賦能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明陽新能源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支持國電投、粵電等風電企業建設智慧海上風電場,實現對風機控制的自動化、設備狀態感知及判斷智能化、運維決策智慧化。成功推動國內首臺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落戶徐聞,填補了我國水深65米以上深遠海域浮式風電裝備研制及應用空白;徐聞外羅一期海上風電項目成為廣東省首個大兆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國家電投湛江徐聞海上風電場項目首創220kV海上升壓站“手拉手”等多項關鍵技術,單樁法蘭水平度、風機垂直度等指標達到同期國內領先水平,成為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國家級優質工程金獎項目。
制定出臺《徐聞縣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徐聞縣高層次人才子女教育優待實施辦法(修訂)》,實施重點人才招引計劃,成功引進碩士、博士學位等高端專家人才38名,新增省級博士工作站1家。
大力支持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獎勵通過市級以上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企業,推動徐聞縣粵水電能有限公司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廣東海裝海上風電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功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認定,“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的智能化養殖設計開發”項目獲得湛江市科技局立項支持。
創新“要素+”服務模式,跑出項目建設新速度
建立“一項目一清單”機制,創新服務模式,統籌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全力保障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極簡審批”“并聯審批”“容缺受理”“告知承諾”等審批模式,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
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依托政務服務網,建立完善電子證照庫,審批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在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企業服務專區”,推行“一對一”幫辦代辦服務,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