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磨粉。
家庭作坊 工藝代代相傳
為揭秘烏石機粽的制作過程,我們采訪了機粽專業(yè)戶吳娟微。在一名熱心街坊的引領(lǐng)下,我們繞過機船林立的漁港碼頭,走入居民區(qū)新園路,敲開了吳大姐家的大門。這是一棟老房子,用烏石地區(qū)特有的烏石砌成石墻和屋頂,兩百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透出幽深古樸的氣息。這里是吳大姐的家,也是她的作坊,院場里放置著竹箕盛著的糯米、盛放機粽的鋁片蒸籠和托板、粉碎機、攪拌機,還有多個爐灶和大鐵鍋。
秋天的艷陽朗照下,吳大姐正在和丈夫陳存香一起緊鑼密鼓地準備制作機粽,從深圳回家探親的二女兒陳春暉也在幫忙。兩夫婦雖然年過半百,但身子骨硬朗,手腳麻利地忙碌著。陳存香見有記者來,便暫停手上的活,搬來凳子拿來茶水,和記者聊了起來。陳存香爽朗健談,他說,機粽制作方法很特別,是烏石獨有的地方小食,只在港內(nèi)幾戶有關(guān)聯(lián)人家中得到祖?zhèn)鳎ㄗ鞣蛔錾狻j惔嫦阕嫔蠋纵吘烷_始制作機粽,他懂事起,就看到長輩種田打漁之余在家設(shè)小作坊開始烹制機粽,養(yǎng)育著全家人。早在上世紀60年代,陳存香十多歲時就跟著父親學做機粽,每天都能烹制上兩三籠拿到集市出售,換個溫飽錢。至今,他和妻子做機粽做了40多年。
烏石機粽的烹制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先將洗凈的糯米(多是購用江西或雷州優(yōu)質(zhì)一級糯米)放入大盆中浸泡至透心,取出涼干后投入粉碎機進行粉碎(過去是用人工舂臼)成粉狀,根據(jù)米粉顆粒粗細來選擇篩孔大小,以便篩出不同粽種所需的粉粒,接著,讓攪拌機按比例將米粉混合糖漿攪拌成米粉漿,再依據(jù)粽餅的咸、甜不同品種檔次要求,落下不同分量的堿鹽、糖水以及不同的餡料放入漿機中攪勻,然后用蒸籠盛住餅漿置于大鍋上蓋實,用武火燒蒸10至15小時(餅種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機粽蒸熟成型便可出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