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赤坎區海棠路路口一家公廁中斷收費一段時間后又恢復收費。對此,部分市民表示理解,也有部分市民“不買賬”,持反對態度激烈。那么,共廁作為城市公共服務性基礎設施,究竟該免費對外開放還是收費經營呢?
所見:收費公廁管理相對到位
在實施收費管理后的海棠路路口公廁門口,掛著一張“每人收費0.5元”告示牌,一名身穿工衣的環衛工把守門口。下午4時許,一名如廁的中年婦女對管理人員的收費要求,十分不悅:“讓我上完再給你就不行嗎?還怕我不給錢啊?”,女工默然。
公廁墻體上張貼著一份赤坎區物價局“關于對公廁管理收費的批復”文件,上面列出公廁收費標準。步入廁內,其衛生環境相對整潔,新刷的木窗門留著淡淡的漆味。
爭論:公廁應否收費?
對于公廁收費,市民褒貶不一。有聲音表示收費管理可以理解,但也有聲音說,提供免費服務理應是政府部門的義務。
“公共廁所是用納稅人的錢建設,許多城市的公共設施及場所上都陸續對公眾免費開放,例如圖書館、博物館,為什么公共廁所就不能免費開放?”海棠小區的一名居民說。
“有人看守加強管理,人家收一點錢也算合理的,水費、電費也都要錢啊。以前不收費沒人管理時,公廁的水龍頭、門窗、電線經常被盜走,那股臭味熏得我們蹲都不敢蹲。”公廁附近一群聚會閑談的老伯說。
“你要收費肯定就有市民不樂意,素質差的會選擇‘就地解決’,這也影響了市容市貌,但免費以后又沒有專人管理,衛生環境肯定受到影響,這是一個矛盾”。某事業單位陳先生表示。
所聞:免費開放問題多
“我們是按物價部門批復的標準收費,通過‘以廁養廁’方法實行管理。由于經費不足,目前只能用這種辦法管理了。” 赤坎區環衛處清廁隊陳隊長說,區每年對每座公廁下撥了5000元的管理經費,但除去水費、電費、維修費等雜用費,剩余的經費根本是無法承擔一名環衛工人的工資費用。
“聘請一名臨時工每月至少也得發放700至800元的最低工資,這其中還不包括社保、醫保等費用。由于經費緊缺,我們能支付工人的工資是有限的,收費只是對他們(工人)的待遇補貼。試想想,每日要看守著公廁12小時,其間還要進行3次保潔,工作又臟又苦,如果沒有補貼,誰會愿意接管?。”
據了解,目前赤坎區內共有33座公廁實施收費管理,另還有18座公廁因沒聘請到專人看管而處于“免費”狀態。無人看管公廁門、窗、電線等公用設施屢次被盜,同時,也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而廁所內的衛生環境也極端嚴劣。而環衛部門也接到不少市民反映,夜間上廁不安全等問題。
“按規定,公廁對離退休人員、兒童、殘疾人、五保戶、救濟戶和義務兵都是免費開放的。公廁‘置空’時產生了諸多問題,又有市民向我們反映投訴,對此,我們也感無奈。”陳隊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