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山部分街道網格化管理示意圖。 肖胤 攝
“亂擺賣為何屢治不愈?”“街道剛打掃又有人扔垃圾有沒有人管?”“鄰里發生糾紛到底誰來調解?”這些讓老百姓發牢騷的問題,恰恰是城市社會管理中的“頑疾”,總是在眾多監管部門的眼皮底下一再“復發”。作為湛江中心城區的霞山昨天啟動社會管理創新模式,力推“網格化管理”,將各種資源下沉到基層,責任明確到個人,力求攻克社會管理中的種種“頑疾”。
社會管理創新轉動“魔方”
作為湛江主城區的霞山,歷來是治安壓力最大、人口構成最復雜的地區。正因為如此,這里也是我市制定的社會管理工作創新試點地區,如何在一個繁華而復雜的城區構建現代化社會管理機制,是當前霞山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從中央到地方正在探索解決的共同難題。
霞山找到的“藥方”是“網格化管理”。所謂網格,就是將城區行政性地劃分為一個個的“網格”,使這些網格成為政府管理基層社會的單元。打開霞山網格化管理示意圖,可以看到霞山的10個街道的38個社區被劃分為86個網格,從而在“區—街道—社區”這一三級管理結構之下,增加了“網格”這一個新的層級,變為四級責任體系。而網格的劃定主要依據當地人口密集程度和社會管理工作的復雜程度,一個網格內的人口總量一般在4000-5000人。
以工農街道為例,這個面積并不大的街道被劃分為12個網格,并由區委書記莊曉東親自掛點,因為這里是霞山人口最密集、社會管理任務最重的區域之一。從這一點也能看出,網格的劃分不再基于過去的行政區域,而是遵循了一種以更為務實、科學的邏輯,莊曉東說這是為了讓管理工作能夠“橫到邊,縱到底”,是一種極為清晰、明確的社會管理單元劃分方式。
事實上,霞山推行的網格化管理,就是要徹底打破過去行政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推諉扯皮、責權利不明的種種弱點,象“玩魔方”一般,將資源騰挪整合,構建一個全新的社會管理體系。
一張網格顛覆舊格局
“網格化”的核心并非僅僅是增加一級更小的基層管理單元,而是徹底改寫基層社會管理的體制。
當前,某些地區的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掌握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其社會管理任務的需要。一方面街道對各類條線部門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無法真正主導條線部門的行政行為;同時,由于街道負擔過重,資源匱乏,自然將相當多的行政工作往下轉移到居委會的身上,從維穩到計劃生育,從統戰到公共安全,一切事務進社區,讓社區不堪重負,工作效果卻不盡人意。
網格化管理就是為了徹底顛覆這種管理格局。在網格版圖劃分清楚之后,霞山區重新整合了區內的所有行政管理資源,并將其下沉到每一個網格中去,用區委書記莊曉東的話來說,是“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在區一級的網格化管理監督指揮中心之下,每一個網格根據各項工作分工,配備一套人馬各司其職,責權利高度明晰。譬如工農街道下的各網格,配備網格管理長、社區干部、城管執法隊員、環衛工人、片區民警、監督員等一套班子,每個人有明確分工。“實質上就是把過去各自為政的各種人力資源重新整合,分配到一個個網格中去,不夠的人手我們再面向社會招聘,讓社會管理重心下移、陣線前移。”莊曉東介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