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的味道,是先被鼻子嗅到的。臺風過后,空氣少了很多濕熱,多了秋的干燥,陽光變得薄而亮,那味道就像晾曬在陽臺的棉被上所蒸騰出的暖烘烘的類似干草的味道。
與公婆同住久了,生活的節奏便也與這季節的流轉暗暗合拍。往日里,客廳的電視聲總是最響亮的,近來,公公卻常是只看一會兒,便將身子陷進沙發里,閉目養神。婆婆慢條斯理地擦拭著客廳綠植的葉子,一片一片,翻來覆去,直到每一片都泛出油潤的光澤。孩子呢,在光滑的地板上,將他心愛的玩具小車推得呼呼作響,制造著屬于他的、熱鬧的天下。這熱鬧,與老人那里的靜,形成一種奇妙的和諧。我坐在他們中間,時而要應和孩子的嬉鬧,時而能瞥見婆婆專注的側影,和燈下那縷愈發顯眼的銀發。心頭便像被一片極輕的羽毛掃過,有些癢,也有些沉。
這便是重陽了。它不是一個需要正襟危坐來度過的節日,它就融化在這日常的光影里,彌漫在由老與少共同呼吸的空氣中。古人的重陽,要登高,要佩茱萸,要借由一種儀式,來紓解或悲或壯的情懷。而我們此刻的重陽,儀式早已簡化,甚至無形。它或許就是我們默默接過婆婆手里的重物,或是為公公的茶杯里續上滾燙的水,是我們在孩子喧鬧時,投給老人一個歉然又理解的眼神。
所謂“避禍”,到了我們這個年紀,這個境況,才有了最切實的體認。那禍,并非山野傳說中的瘟魔,而是歲月本身。我們與公婆同住,朝夕相見,某種意義上,便是組建了一個最堅固的同盟,來共同抵御這世間最強大的力量。我們用孩子的啼哭與歡笑,對抗著衰老帶來的寂寥;我們用一餐餐尋常的飯菜,維系著生命所需的溫暖。這中間,有摩擦,有不易,但更多的,是一種風雨同舟的踏實。
窗外,月色很好,是那種秋月特有的清輝,如水銀瀉地,不摻一絲雜質。我忽然想起,重陽節又名“老人節”。這個稱謂,剝去了古雅的詩意,卻添了幾分人間的體貼。它不再催促人去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溫柔地提醒你,看一看身邊,那容顏已改、步履漸緩的至親。
這個節日,終究是與“老”字脫不開干系的。而一家人住在一起,便是將“老”這個字,從一種模糊的慨嘆,變成了具體的一日三餐,變成了夜歸時永遠為你亮著的那盞燈。我們在這“老”的蔭庇下,也正不可避免地走向這“老”。這是一種無聲的接力,也是一種深刻的共生。
我們沒有去登高,也沒有喝菊花酒。只是在這樣一個安靜的、有月亮的秋夜,坐在家人中間,感受著時間如溪水般,從老的身上,流過我的身上,再流向小的身上。這水流平緩,卻蘊藏著生命所有的秘密。
這,或許便是我的重陽了。無關風月,只在尋常;沒有遠眺,唯有內觀。而這份于日常中品出的、靜水流深的滋味,或許比任何儀式,都更接近這個古老節日的內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