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之畔,金風送爽,2025年10月18日,“聽潮酌韻,向海而歌——綠美港城金秋詩會”在湛江如期舉辦。當詩詞雅韻與海洋牧歌在港城相遇,這場由湛江市文聯指導、湛江詩社主辦的文化盛宴,不僅展現了綠美港城的生態之美,更踐行了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古老訓誡,為當代人的成長注入了溫潤的詩意滋養。(據10月19日《湛江日報》)
詩教的啟蒙力量,在海風與詩聲的交融中自然流淌。孔子所言“詩可以興”,恰是詩歌喚醒情感、激發想象的生動寫照。詩會上,當孩子們聽到描摹紅樹林的詩句時,眼前浮現的不僅是海岸線上的蔥郁綠意,更會在文字的指引下想象潮起潮落間的生命律動,正如吟誦“鵝,鵝,鵝”時對水面漣漪的聯想。湛江詩人近年來創作六百多首“紅樹林之城”詩詞,這些扎根本土的作品讓詩教有了鮮活載體,讓孩子在熟悉的景致中感受“興”的力量,讓想象與情感在詩意中自然生長。
詩教的認知價值,在詩詞與鄉土的聯結中愈發清晰。“詩可以觀”的真諦,在于通過文字讀懂世界與人心。詩社將創作筆觸伸向鄉村振興現場,那些描繪漁港晨曲、稻田金浪的詩句,如同認識家鄉的“多棱鏡”。孩子們從詩句中讀懂紅樹林保護的意義,理解“百千萬工程”帶來的鄉村蝶變,正如從“誰知盤中餐”懂得勞作艱辛,從“大漠孤煙”知曉邊塞壯闊。這種扎根地域的詩教,讓孩子在讀懂家鄉中學會關照世界,讓孔子“觀風俗之盛衰”的詩教智慧有了當代實踐。
詩教的情感聯結,在群體共讀中凝聚溫度。“詩可以群”的精髓,是用詩歌搭建情感橋梁。此次詩會中,不同年齡的參與者共吟海韻詩篇,恰是詩社“以詩合群”理念的生動體現——這個如今中青年社員占比超五成、最小社員僅八歲的群體,正用詩詞打破年齡與職業的界限。從家庭圍讀湛江風物詩,到校園里同伴共誦海洋篇章,詩歌如同紐帶,將個體情感融入家庭溫情與社會共鳴,延續著孔子“以詩會友”的文化傳統。
詩教的品格塑造,在時代書寫中沉淀力量。孔子倡導的“詩可以怨”,是“溫柔敦厚”的情感表達與責任擔當。來自吳川的四位小社員深情激昂的朗讀,在詩意浸潤中塑造有溫度、有擔當的品格,這正是詩教培養“君子”的當代價值。
秋風拂過港城,詩意浸潤成長。湛江的金秋詩會與詩教實踐證明,孔子的詩教智慧從未過時。當詩詞走進校園、深入鄉村、融入生活,當孩子在碧海紅林間讀懂詩意、在群體共讀中凝聚情感,詩意便會成為成長的養分。這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讓他們在詩意中看見美、理解愛、學會成長,最終成長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