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了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24年度傳承活動評估結果,湛江有3人獲評優秀。(據10月16日《湛江日報》)
這一成績,既是對他們個人多年堅守與付出的高度肯定,更折射出湛江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深厚底蘊和積極作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精神紐帶。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傳統技藝和民俗活動面臨傳承斷檔、受眾萎縮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對非遺傳承人開展年度評估,既是一種激勵機制,也是一種責任監督。此次全省507名省本級傳承人中僅有53人獲評優秀,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湛江三人脫穎而出,充分表明其傳承工作扎實有效、成果顯著,值得點贊。
孫康福傳承的“吳川飄色”,被譽為“空中舞蹈”,是嶺南民俗文化的瑰寶;謝岳深耕的“雷劇”,以雷州方言演唱,唱腔高亢、情感濃烈,是粵西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吳其林守護的“雷州石狗”雕刻,承載著古老的圖騰崇拜與民間信仰,是雷州半島獨特文化符號的物化體現。這三項非遺分屬民俗、戲劇、美術不同類別,共同構成了湛江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動圖景。三位傳承人獲評優秀,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對湛江地域文化整體生命力的一次有力彰顯。
更值得稱贊的是,他們并非僅僅停留在“守藝”層面,而是在堅守本真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路徑。無論是通過校園傳習、展演推廣擴大影響力,還是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技藝、吸引年輕群體,他們都展現出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的責任擔當與開闊視野。正是這種“活態傳承”的理念,讓古老的技藝不再塵封于記憶,而是在現實生活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非遺的傳承,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此次評估結果的背后,離不開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資金保障、平臺搭建等方面的持續投入。湛江近年來不斷加強對非遺項目的挖掘與保護,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為傳承人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這種“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傳承人主體”的協同模式,正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當然,獲評“優秀”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當前,非遺傳承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如傳承鏈條脆弱、后繼人才不足等。對此,還需進一步完善傳承機制,加大青年傳承人培養力度,推動非遺與文旅融合、與現代生活接軌。唯有如此,才能讓這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三位傳承人的堅守與榮光,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的力量與未來的希望。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對非遺的熱愛與擔當,也為更多人樹立了榜樣。期待更多人關注非遺、熱愛非遺、參與非遺傳承,共同守護好這片精神家園,讓古老的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