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學春秋假”引發熱議。
浙江11個設區市均發布了中小學春秋假相關文件,成為全國首個全省推行中小學春秋假制度的省份。
有人期待帶娃錯峰出游,也有人發愁“娃放假、我上班”的看護難題。春秋假怎么放?為何推行?又該如何落地?
什么是春秋假?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學期中,為中小學生增設有別于寒暑假的短假期。
早在上世紀,農村中小學就有“農忙假”,讓孩子幫家里春種秋收。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實施春秋假,成為全國最早探索的城市之一。
今年9月,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探索中小學春秋假制度等作出安排,引發社會關切。
《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氣候條件、生產安排、職工帶薪休假制度落實等因素,科學調整每學年的教學和放假時間,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相應縮短寒暑假時間,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務消費時間。
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李斌表示,春秋假推行遵循“因地制宜、彈性安排”原則,不搞“一刀切”。各地方案各有亮點,以浙江省為例:
寧波推行春秋假各3天,春假銜接“五一”,秋假在11月12日至14日,輕松湊出“小長假”;
嘉興南湖區推行秋假3天(11月12日至14日),連周末形成5天假期;
麗水推行春假2至3天銜接“五一”,秋假3天定于11月,初三年級不安排春假;
金華多地推行秋假集中于11月中下旬,與周末相連,方便家庭錯峰出行、參與實踐活動……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總督學孔永國強調,春秋假并非簡單延長假期,而是通過“教學總時長不變、結構調整”,為學生提供階段性放松與實踐機會。
記者梳理發現,除浙江外,目前還有不少地方制定了中小學春秋假實施方案。
廣東佛山明確,2025至2026學年的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至14日,共三天;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兩天。
湖北恩施州規定,春假和秋假時長均不少于1周,原則上與法定節假日或雙休日銜接。
江蘇出臺文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試行將“五一”前3個工作日、國慶前3個工作日分別設置為中小學春假和秋假。
有了寒暑假,為何還要春秋假?
一給孩子“松口氣”。
“孩子連續上課易疲勞,效率反而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張冠軍認為,將學年拆分為“四季假期”,契合教育規律,能讓孩子走出課堂,在自然與社會中實踐所學。杭州春蕾中學教師陳丹怡舉例:“語文新聞單元設有采訪作業,春秋假里孩子能真實走進社會,比課堂模擬收獲更多。”
二給親子“騰時間”。
“放春秋假的時候不冷不熱,出門玩特別舒服。爸爸媽媽可以利用這個假期帶我出門旅行。”杭州蔣筑英學校學生紀一凡的話,說出了很多家庭的心聲。春秋季氣候宜人,家長帶娃出門可以避開旅游高峰,親子陪伴的質量“升級”。
三給社會“添活力”。
春秋假能分流寒暑假旅游壓力,激發家庭錯峰出游需求,帶動餐飲、住宿、文旅消費。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9月商務部等九部門發布的《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都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為服務消費“添活力”。
春秋假應該怎么休?
這些難題待解
春秋假的初衷雖好,卻讓一些家長喜憂參半。
有支持聲:這假期太“香”了!孩子學習狀態變好。
不少家長表示,希望學校能配套豐富的研學課程,讓假期“玩得有意義”,而不是“在家躺平”。
也有擔憂聲:家長要上班,孩子誰來管?
“最大的問題是‘家長沒假’”“政策鼓勵,企業層面執行起來很難。”杭州市蕭山區金山初級中學家長傅女士的話,戳中了無數家庭的痛點。
杭州某初中教師也透露,班級近三分之一家長因請假難選擇托管,多數學生難有出游機會。此外,城鄉研學與托管資源不均、假期前后教學銜接等問題,也需在落地中直面。
“20多年前與現在的城市化程度不同,山區與城區發展也有差異,政策制定和推行需考慮具體條件,實事求是。”孔永國表示,春秋假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將持續傾聽意見、完善調整,讓假期真正發揮價值。
2025年春假期間,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第三民族實驗小學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放風箏。(圖片來源:利川市融媒體中心)
春秋假究竟應該怎么休?一些先行先試的地區提供了有益經驗。
杭州是國內最早探索中小學春秋假制度的城市,20余年的實踐,讓“每年春秋出門走走”成為許多杭州家庭的生活習慣。杭州市學軍小學校長張軍林表示,“杭州經驗”最重要的一點,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把“托底”責任落實到位,提升假期托管等服務水平,不能“一放了之”。
“杭州放了這么多年的春秋假,基礎教育水平依舊處于領先位置,家長的焦慮少了,制度推行的阻力也就小了。”浙江省教育宣傳中心主任薛平說。
與教育發達的杭州不同,地處山區的恩施州,在探索中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春秋假形式。今年春假期間,一些學校組織學生參與 “春耕農忙”實踐,讓學生觀察植物生長、繪制自然筆記;今年秋假正值收獲季,不少學校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接觸自然、參與秋收勞動。
“我們是農村學校,留守兒童較多。學生可以通過勞動實踐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培養節約意識和生活能力。”恩施州咸豐縣坪壩營鎮楊洞中小學校校長敖超說。
恩施州教育局工作人員吳振介紹,教育部門嚴禁學校在秋假期間給學生布置任何形式的家庭作業、實踐報告等;不對假期活動進行考核、評比,不要求學校報送總結材料,避免增加教師負擔。
細化配套政策避免制度變形走樣
受訪專家表示,春秋假制度能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對文旅消費有顯著促進作用;但下一步還需細化配套保障政策、完善監督約束機制,避免制度變形走樣。
首先,要切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讓家長與孩子可以“同頻休假”。
“落實春秋假的關鍵是破除當前存在的休假障礙。”薛平建議,研究出臺相關鼓勵措施,推動企事業單位配合中小學春秋假時間安排家長錯時休假。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建議,由各地教育部門會同勞動人事部門統籌安排中小學春秋假,確保有子女的職工自主安排帶薪休假、彈性休假。
其次,應結合本地實際合理設置假期,避免全國“一刀切”。
遼寧省沈撫育才實驗學校小學部副校長常健康說,各地氣候差異很大,根據本地季節特點錯峰放春秋假,踏青、賞秋的體驗會更好,出行成本也更低。
遼寧沈陽市東北育才學校黨委書記李江濤表示,各地期中期末考試時間和寒暑假時間不盡相同,春秋假應結合各地學年的具體情況來設置。“比如沈陽的寒假比起南方時間更長,設置春秋假后,是否可以相應縮短寒假,讓假期結構更科學、更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再次,落實中小學春秋假制度需要加強多部門協作,聯合推進實施。
華中師范大學測量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胡向東認為,相對于地方文旅、發展改革等部門的積極態度,當前地方教育系統對于推進春秋假的態度普遍比較審慎,大多還在觀察研究試點地區的經驗。“實施春秋假的主體責任集中于教育系統,但與之相關的安全風險、教學壓力、孩子沉迷網絡等現實問題非一家之力能解決,需要加強跨部門協作。”他說。
專家還建議,規范假期托管服務的收費項目,完善教師假期加班薪酬保障;鼓勵有資質的社會機構組織游學、場館育人課程等,進一步豐富春秋假文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