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等23位學者稱山西發現“女媧遺骨”,引發強烈關注。此后又有媒體跟進,稱該考古活動與當地旅游項目掛鉤,系炒作行為。山西吉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彥章在接受中新網采訪時對此予以否認。
6月3日至5日,來自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等國家省市的23位著名考古、歷史、神話、民俗學家,就人祖廟發現的6200年前“皇帝遺骨”和文化遺存,在山西吉縣舉行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鑒評聽證會。與會專家通過現場考察、會議論證等形式認為:吉縣人祖廟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跡,根據北京大學C14測年為6200年前的測定結論和明代當地人的墨書題記,可能屬于傳說中史前“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
此后,北大考古學教授劉緒公開質疑“女媧遺骨”一事,他表示,所謂“三皇”、“五帝”目前看來還都只是傳說,都很“玄”,是否為女媧遺骨無法確定。
此說法也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員許宏的肯定,他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女媧只是一個神話人物,屬于文化記憶。對于是否為“女媧遺骨”也沒用充足的歷史材料支撐,只是地理位置上的一種關聯和猜想。
王彥章介紹說,媧皇宮屬于人祖山風景區的一處旅游景點,當時邀請了一些專家來參加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鑒評聽證會,專家們根據考察論證,并結合“木函”上記載的文字,推斷該遺骨可能為女媧遺骨,6200年的時間也有足夠的科學支撐,不存在炒作一說。同時,王彥章認為旅游產業都是以文化作為支撐,挖掘景點的文化內涵并無不妥。
12日,研究女媧文化15年的當地學者李思義向中新網記者表示,神話也是一種科學,希望此事件可以將女媧從神話帶入歷史。下一步,收集歷史證據的工作還將繼續進行。
上世紀70年代,李思義曾擔任吉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一職,現為國家一級編劇。他認為,全世界個民族的祖先都是以神話形象流傳下來的,都沒有找到自己祖先帶有文字性的考古證據,唯獨中華民族在山西吉縣人祖山媧皇宮發現了可能存在的祖先遺骨。從此,女媧有可能將走出神話,走進歷史。
1984年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在吉縣媧皇宮女媧塑像下發現遺骨,該遺骨包以黃綾,盛于木函。“木函”墨書寫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燒了金山寺,皇帝遺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遺骨先人流下”。
李思義表示,該遺骨發掘于女媧塑像下,并附有文獻記載為“皇帝遺骨”,由此判斷二者有一定關聯,初步認為該遺骨可能為“女媧遺骨”。木函題記中“皇帝”之說,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媧,是后人對母系社會首領女媧崇高地位的追稱。所以這個遺骨,無疑是明朝人認為的“媧皇”遺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