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工吃回扣與瓷磚推銷員勾結坑害消費者
“泥水工與瓷磚推銷員勾結,吃回扣、拿提成還要茶水費,以次充好,坑害房主。” 近日,市民李生對記者訴說其家裝過程中令他氣憤的遭遇。對此,記者因親歷而深有體會。
送來優等瓷磚竟有14%是爛磚
去年五一期間,因各大商家大搞價格優惠活動,記者在赤坎海田市場某瓷磚品牌店以194元/塊落訂一批貼墻磚(注明優等品)。
去年8月,該瓷磚品牌店推銷小姐把磚送到記者家時,因記者出差在外,讓裝修公司監工代收貨品,該監工也算負責,告之記者,這批貨有缺損,記者忙電話通知監工讓泥水工先不要用這批貨,并趕回來要求推銷員過來處理此事,女推銷員在電話里說:“只是個別塊磚爛角吧?瓷器在搬運過程中總有碰爛的,不要告訴店里嗎。要不,我要自己出錢賠了。”
這是什么話?難道要消費者自己為爛磚“買單”嗎?無奈,記者找到該店店面經理,第二天,該店面經理過來核算,在記者未到場情況下,自行檢查發現在90多塊磚里面嚴重缺角損邊就有14塊,其他小問題的還沒有算上去。 記者讓他們先把點出問題的部分磚放在一邊,待與該店協商處理后再說。并千叮萬囑泥水工不要用這批磚。
泥水工吃回扣與瓷磚推銷員勾結
誰知第二天,記者到工地看時,發現這批爛磚不見了8塊,記者一查問,原來是這位女推銷員與該泥水工勾結,以要砌割磚塊為由,不知怎么就“消化”了8塊爛磚,記者問泥水工為什么要這么做?他無言以對,該女推銷員也是吱吱唔唔,記者仔細檢查,發現除貼上墻磚有損角的外,地板磚也有缺損的,記者即打電話與裝修公司及瓷磚店協商,才基本解決問題。
但由于記者工作太忙,未能時時跟在工地,這位女推銷員天天跟著泥水工轉,說服他們用廢料,貼了不少缺角磚上墻。雖然裝修公司同意幫記者賠換,但因需要換次數太多,現在裝好的房還是有幾塊損邊的的磚貼在墻上。
記者事后了解到,泥水工雖是正規家裝公司派來的,但屬臨聘性質,他們與家裝公司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隨時上工隨時解雇,行業標準和職業素質都沒有保障。裝修工人之所以如此“囂張”,與行業狀況和工種有關系,房屋裝修本身是需要材料和工藝相結合的。
當記者要求該公司換人時,該泥水工竟說:“你就算不換人,我也不想干了!不就是每平方磚給2元茶水費嗎?當然沖著錢的面子,我聽瓷磚推銷員的了。”原來該女推銷員每天以指導泥水工把磚鋪好為由跟在工地轉是有貓膩的。
記者一做泥水工的遠親龐某告訴記者,“茶水費”是泥工們的行規,按照店家所賣瓷磚的質量來定,多則一千元少則幾百元。
龐某說“茶水費”并不是最“黑”的,更“黑”的是泥工與商家勾結,用次等品代替優等品,賺取價格差額。“別看我就一個泥工,賣磚的和裝修房子的還都得聽我的。”龐某告訴記者,貼磚是有一定技巧的,給了茶水費或回扣,差磚也能貼平整;相反品牌磚也會被說成次品磚。
龐某說:“再好的品牌磚,幾百塊里面總會有一塊有瑕疵的,我就把這塊有瑕疵的磚挑給房東看。”龐某說即使房東相信某個品牌他們也不怕,“在鋪的時候還可以做手腳,在磚下面放一些較大的沙礫、使用稀泥漿等手段讓鋪好的地板看起來凸凹不平。”
“有些房東把所有的材料都買好,以為我們就沒有辦法了。”龐某說,只要泥工起歪心,房東再怎樣防備也沒用。最典型的就是浪費材料,鋪磚故意把磚打碎,目的就為了推薦產品賺回扣。“大多數房東都看不出來磚的質量,我們一個同行曾經把30元每塊的磚說成80元,一下子就賺了好幾千元。”龐某說。
小心材料商“掉包計”
一名在家裝材料市場干過幾年的推銷員向記者透露:“現在市場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建材商都會搞‘串貨’生意。這類不誠信的銷售行為主要表現在銷售中以次充好、偷梁換柱。
主要有兩種:一是經銷商調換品牌。交貨時用和品牌顏色接近的次等小品牌充當知名品牌,由于規格、顏色一樣,消費者難辨其真偽;二是經銷商與裝修公司相勾結,共同欺騙消費者,即使消費者要求一起去買,一些裝修公司也會想辦法把顧客帶到事先‘勾兌’了的材料店,裝修工人既當托兒又當擋箭牌。”
瓷磚更是如此。同樣花色、風格的瓷磚也會因產品批次不同分為一等品、二等品和次品。外行人從表面看,花色、款式一致,但作為外行的消費者如果不心細,極有可能買到二等品或次品。有不少消費者給優等品的價格卻買來次等品瓷磚。其中的黑色高額利潤就進入了商家的腰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