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4日,雷州市將舉辦雷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承與奮進“百千萬工程”暨全國媒體看雷州采風活動。(10月16日《湛江日報》)
當全國媒體的腳步即將踏上雷州大地,“看、拍、寫、嘆”四字便是解碼這座名城的鑰匙。
“看”是“瞭望鏡”,照見文脈與發展的共生圖景。在擎雷書院,仿宋紅木結構的飛檐斗拱間,藏著雷州文化的精神密碼;在調風鎮,3000畝羅漢松基地化身致富“綠色銀行”,文化體育公園讓“小空間”承載“大民生”。從三元塔的磚石滄桑到烏石鎮濱海民宿的煙火氣,從雷州市博物館的文物靜默到鄉村振興的鮮活場景,“看”到的雷州,是歷史底蘊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
“拍”是“定格鏡”,捕捉蝶變與活力的生動瞬間。鏡頭下,茂德公鼓城的燈籠夜游與花筑·忘言別院的嶺南美學相映成趣,盡顯文旅融合新活力;定格中,赤尾村“四小園”的綠意與橫山村荔枝林的殷紅,勾勒出鄉村蝶變的鮮明底色。無論是九龍山紅樹林的生態之美,還是農房改造后整潔的村道,每一幀畫面都是雷州顏值與內涵的雙重綻放,印證著“百千萬工程”的扎實成效。
“寫”是“梳理鏡”,記錄文脈厚度與發展溫度。要寫擎雷書院如何化身文化創新孵化器,填補雷州文化系統性研究空白;要寫調風鎮“黨組織+農戶”模式,讓荔枝林結出集體經濟增收果;更要寫雷州串聯歷史景點與鄉村成果,讓“名城旅游線路”成為發展答卷的生動載體。文字中的雷州,既有千年文脈的深沉,更有城鄉奮進的熱忱。
“嘆”是“共鳴鏡”,凝聚對堅守與智慧的由衷贊許。贊嘆其文化傳承的執著——讓方言、民俗在書院中得以系統梳理;贊嘆其發展實踐的巧思——借“百千萬工程”讓閑置農房變民宿、荒坡地成產業基地;更贊嘆其城鄉共美的圖景——既守得住名城底蘊,又煥發出鄉村活力。這份贊嘆,是對文化根脈的認同,更是對發展路徑的肯定。
媒體的“四鏡”,是雷州走向全國的橋梁。當“看、拍、寫、嘆”的成果化作鮮活報道,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將更動人,“百千萬工程”的經驗將更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