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此次發現的古代炭化小豆與現代小豆的對比(2025年8月13日攝)。新華社發(山東大學考古學院供圖)
新華社濟南10月14日電(記者張昕怡)近日,中國學者領銜的國際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通過植物考古和碳-14測年研究方法,在山東淄博后李文化小高遺址發現了距今約9000年的炭化小豆遺存。這一發現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低水平食物生產階段,黃河流域已建立“谷物+豆類”的組合,打破了小豆“單一起源”說。
在小高遺址揭露出的600平方米文化堆積中,考古隊系統采集了891份浮選樣品,在約3.2萬粒炭化植物遺存中,發現粟、黍、水稻、大豆等農作物,其中包括45粒炭化小豆。經過碳-14測年研究方法,其中兩枚小豆的直接放射性碳測年結果為距今約9000年。
“這比我國境內此前發現的炭化小豆提早了4000年。”論文第一作者、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陳雪香說,這些小豆與黍、粟、大豆的伴生出土,也證實了9000年前黃河下游已形成東亞地區最初的“谷物+豆類”復合作物體系。
研究成果顯示,小豆在東亞地區的馴化是一個長期的、多中心的復雜過程。它在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平行發展,而非單一起源。
團隊分析東亞地區140余處考古遺址出土的小豆遺存數據發現,日韓地區小豆的尺寸明顯增大的時間節點早于中國黃河流域。這或許與狩獵采集人群更傾向于選育淀粉含量高、個頭大的小豆,而農業人群傾向于選育蛋白質含量高的小豆的人為選擇有關。

圖為此次發現的古代炭化小豆掃描電鏡照片(2023年1月6日攝)。新華社發(山東大學考古學院供圖)
“這次發現證實,中國在9000年前開始食用甚至種植小豆。這打破了日本學術界認為的日本是小豆起源中心的觀點,說明中國也是小豆的起源地之一。”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山東大學教授趙志軍說。
該國際團隊由來自山東大學與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大學、俄勒岡大學、岡山理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學者聯合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