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丹與少數民族姐妹在她創建的有機茶示范基地里采茶。記者簡陳明攝
在廉江市長山鎮,有一個3000多畝有機茶示范基地,如綠色綢帶纏繞在群山之間。云霧繚繞中,身著民族服飾的茶農姐妹正在采摘秋茶,指尖不斷掐著嫩綠的芽頭。一位壯族茶農說:“跟著丹姐種茶,家里蓋了新房,孩子讀書也不愁了!”
這片充滿生機的生態茶園,是李丹用二十多年時光執著書寫的民族團結長卷。她以茶為緣,在臺海兩岸架起橋梁,讓12個少數民族家庭、2300余戶茶農因茶脫貧,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扎根在茶園里。
她先后榮獲民盟中央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湛江市十大農村致富帶頭人、廣東省優秀女企業家、廉江—融水粵桂協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她在茶山把“疑慮”種成“希望”
1996年,大學畢業的李丹與父親一起做醫藥生意。在一次洽談業務中,泡一壺茶花了2100元,讓她萌發念頭:家鄉有的是土地,如果能種上茶,就能賺錢。
1999年,李丹隨父親一起帶資金返鄉,和村干部挨家挨戶動員種茶。當時,一位村民這么說:“我們世代耕田,從未跟茶打過交道,種茶能靠得住嗎?”
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李丹作了三個“硬核承諾”。她從華南農業大學引進臺灣優良茶種,在長山鎮建起育苗基地,免費向農戶提供茶苗;組建由12名臺灣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把課堂搬到茶園,手把手教大家種茶技術;與農戶簽訂30年最低保護價收購合同。
李丹的腳步遍布長山鎮的少數民族聚居村。白天,她跟著村民爬坡越嶺選地;晚上,她在燈下給村民算經濟賬。她率先開辟了500畝有機茶示范茶園,首年畝均收入就突破8000元。
示范茶園的成功,帶動村民們紛紛種茶。李丹每天帶著技術人員上山跟進。到年底,茶農人均收入2萬多元。
李丹構建的“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標準”產業生態鏈,通過“保底收購+二次分紅”模式,粵桂兩地2300余戶家庭實現戶均年增收4.2萬元。廣東茗皇茶業有限公司的400多名員工中,少數民族員工占比超一成,采茶制茶高峰期,流動的少數民族員工更是達到370多人。
讓茶脈將海峽變成紐帶
“這泡紅烏龍茶,是兩岸茶人共同的心血。”在茶葉展示廳,李丹向記者介紹。
2020年,李丹牽頭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出“以茶為媒促兩岸融合”。為此,她多次赴臺灣考察,帶著長山茶葉的樣品,敲開了臺灣多家知名茶企的大門。她的誠意打動了臺灣茶界人士,10名臺灣茶產業專家主動加入她的團隊。
“茶樹矮化密植技術能提高產量30%,生物防蟲技術能減少農藥使用量,這些臺灣經驗太實用了!”2000年,臺灣專家首次來茶園指導。如今,合作社已帶動86戶家庭種茶,年產值突破500萬元。
在李丹的推動下,兩岸農業技術共享平臺正式建立,臺灣專家與廉江17家少數民族合作社結成對子,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2022年,臺灣茶師帶來的臺灣紅烏龍制作工藝,與廉江本地的大葉種茶葉成功融合,研發出的“廉江紅烏龍”。
產業的融合,帶動了文化的交流。李丹邀請臺灣云林農業團、基層參訪團等200余人次來廉江交流。2023年舉辦的廉江紅烏龍“12221”營銷活動,更讓廉江茶葉走進了臺灣市場。
讓茶鄉成為民族團結的“打卡地”
在李丹帶領企業“一擎兩翼”的規劃里,茶產業的未來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她正在推進“茶旅融合”項目,依托萬畝有機茶生態茶園,打造集茶葉采摘、制茶體驗、民族文化展示、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景區。李丹說:“游客在茶園里可以親手采茶、制茶,品嘗少數民族特色美食,體驗兩岸茶文化,讓茶鄉成為民族團結的‘打卡地’。”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