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師生防災減災意識及應急避險能力,10月9日上午,湛江經開區東簡小學組織召開防災減災安全教育大會,全校1400余名師生共同參與了這場安全“必修課”。(據10月10日《湛江日報》)
當極端天氣、火災、地震等風險潛藏在日常生活中,唯有將防護意識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才能讓他們在危機來臨時掌握“自救密碼”。防災減災不是事后應急的“選擇題”,而是守護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必修課”。
談起17年前汶川地震,是刻在很多人心里的痛。當地震波剛剛傳到安縣桑棗中學,學校的2300多名師生僅用96秒全部安全撤離,全校無一人傷亡。校園安全從不是“事后應對”的被動課題,而是“事前筑牢”的主動工程。那些被反復加固的教學樓、常態化開展的應急演練,看似“多余”的投入,恰恰是抵御風險的“防火墻”。
真正的安全教育,從不在“照本宣科”的宣講里,而是提醒學生臺風來臨時“躲避在牢固的房間里”的一句叮囑,模擬地震時“雙手護頭不慌亂”的一個動作里。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恰恰是規避風險的“第一道關卡”。
“勿以惡小而為之”,從課間走廊打鬧,到打雷在樹下避雨,再到過馬路時低頭看手機等等,這些“小事”雖小,恰恰是風險滋生的溫床。若有意識地被反復強調、反復練習,就會內化為學生的本能反應。唯有防患于未然,早發現、早準備、早預防,才能讓安全意識扎根在學生心中,把風險消滅在萌芽階段。
校園安全不是某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協奏曲”。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同頻共振,才能織密校園安全的“防護網”。學校通過常態化應急演練、安全教育進校園、校外聯動等方式,提升師生安全意識與自救能力,共同營造青少年健康的成長環境,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安全風險,讓安全習慣“扎根”在細節中,使安全教育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
守護校園安全永遠沒有“休止符”,期待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構筑經得起考驗的校園安全“防護網”。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