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湛江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臺風“麥德姆”將一艘輪船刮到湛江調順島的海岸邊,該地點突然成為網紅打卡點。
“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但船真的是大風刮來的!”臺風“麥德姆”給湛江調順島送來的擱淺輪船,意外掀起打卡熱潮,被網友戲稱為“湛江版布魯威斯號”,并呼吁文旅部門接住這波流量。
這場突如其來的流量狂歡,既藏著大眾對獨特景觀的熱愛,更藏著對湛江文旅的一道考題——這艘注定要被拖走的輪船,不是能“留住”的景觀,但流量又是否能“留住”呢?面對“大風刮來的流量”,是什么都不做,等著這波流量狂歡日后隨輪船“拖走”;還是“借船出海”,把偶然熱度轉化為展示本土魅力的窗口?
擱淺船只走紅并非孤例。網友一直提到的“布魯威斯號”,是2022年9月擱淺于威海成山鎮附近海域的巴拿馬籍散貨船。山東威海用近兩年時間證明了意外景觀的文旅潛力——當地抓住機遇投資1.5億元完善配套,打造出年接待數百萬人次的消費生態圈,讓“大風刮來的打卡點”變成了帶動民宿、餐飲的“長紅IP”。但湛江的這艘輪船注定是個“網紅臨時工”:據報道,“船有主,臺風吹來擱淺了,等漲潮后他們才好拖回去”,其千萬價值決定了不可能像無主貨輪那樣被改造利用。這種“臨時屬性”,讓“接住流量”的呼吁變成了對文旅智慧的考驗。
“留不住”的輪船,并不妨礙“借船出海”。換個角度,反而能打開新思路。
“借船出海”,首先要守好安全底線。傾斜45度的船身雖被認為“固定在沙灘”,但網紅打卡點的安全隱患從不是小事。網紅河灘因水位驟漲奪命、未開發溪灘發生溺亡事故等教訓都在提醒:沒有防護措施的“野生打卡點”,每一次熱鬧都可能藏著風險。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流量,不能光當“看客”,更應主動靠前,設置警示標識、疏導聚集人流、提醒潮汐變化,用扎實的安全保障,讓游客感受到城市的責任心,這才是流量轉化的前提。
“借船出海”,更要做好“導流文章”,把打卡人群引向去湛江的文旅家底。威海的成功本質是“借意外景觀激活存量資源”,其背后是20公里濱海步道的前期鋪墊。這次擱淺所在的調順島,本就在推進國際文化旅游美食島建設,一大批“爆款”也在規劃中;海鮮、網龍等更構成其獨特魅力。完全可以在打卡點周邊設導覽牌,在社交平臺上出打卡攻略,引流之余借勢推出“調順風情游”線路,把“網紅船”的熱度延伸到綿長的湛江海岸線上。更何況,早在這艘被臺風刮來的“網紅船”之前,外地游客網友就已將湛江另一艘原名為“巴西瑪魯”的船稱為“湛江版布魯威斯號”,如今正在升級改造,未來更是令人期待。
大風刮來的流量是驚喜,但文旅發展的底氣,永遠藏在扎實的基礎設施、鮮活的文化內核與動人的場景營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