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帶高效轉運紅樹林苗木、工作人員在海水中協同栽種、成片幼苗如綠衛士守護水域……9月12日,湛江經開區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系統治理項目現場一派繁忙,中林集團雷州林業局有限公司創新采用的“潮位動態適配”種養分區模式,為湛江打造“紅樹林之城”注入強勁動力。
清晨6時許,這里A07塘種植區已熱鬧起來。載滿苗木的船只停靠岸邊,傳輸帶精準將苗木送抵指定區域,身著救生衣的工作人員在海水中分工協作,或推運苗木,或小心栽種。即便烈日當空、泥水沒過胸口,為趕在適宜潮位作業,大家始終堅守。“該種植區面積達611.26畝,9月1日開始種植,計劃9月20日前后完成28.3萬株紅樹林種植。”雷林公司紅樹林項目工作小組組長鄒強告訴記者,目前該項目已完成264畝、12.2萬株栽種量,日均種植1萬多株,近日還陸續投入足夠的苗木和人員,確保任務如期完成。
據介紹,科學規劃是項目亮點,現場采用1.2×1.2米的種植間距,每畝栽463棵苗木,且不同品種紅樹林依潮位“各就其位”:白骨壤、桐花樹等適低潮位品種種在對應區域,紅海欖、木欖等則扎根中高潮位。這正是“潮位動態適配”模式的實踐——結合區域潮汐水文特征,精準設計種植區上下限高程,確保不同潮帶苗木每天有2至8小時淹水時長,完全契合生長需求。
33
同時,該項目還探索種養耦合新路徑,在1140.3畝塘口中,611.26畝為紅樹林種植區,約500畝為養殖區,另有紅樹林保護區。養殖區內保留縊蟶、魚蝦混養傳統模式,新增牡蠣、蟹、泥丁等品種,構建多層次生態養殖系統,既高效利用水域資源,又降低人工成本、提升養殖收益,同時豐富生物多樣性。
“這里是省批復實驗區,修復工作有嚴格規范。我們通過水閘精準調控水位,為紅樹林生長和養殖作業創造良好條件。”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潮位動態適配模式是實踐摸索的寶貴經驗,充分考慮紅樹林與養殖生物生長習性,對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排排紅樹林幼苗挺拔而立、整齊排布,像一群忠誠的綠色衛士,默默守護著這片水域的生態平衡。當前,湛江經開區紅樹林修復項目已迎來階段性成果,生態效益初步顯現。未來,隨著項目的深入推進,這片不斷生長的紅樹林,將成為湛江守護海岸的“生態盾牌”與激活區域發展的“經濟引擎”,為城市建設“紅樹林之城”提速,更有望為全國范圍內紅樹林生態修復與生態養殖的協同發展,貢獻極具參考價值的“湛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