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湛江市委、市政府印發《湛江市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七項行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全市范圍內發起了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七項行動”。
《方案》要求,“七項行動”2025年底前要分別重點打造10個村(社區)。經過牽頭單位實地調研和征集意見,72個重點打造的村(社區)名單已確定并公布,各項行動進入實質推進階段。
霞山區特呈島風光。 記者郎樹臣 攝
72個村(社區)的名單落地,打造共建共治新樣板
根據《方案》部署,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市水務局、市委組織部、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委政法委作為牽頭單位,分別負責深入實施發動群眾參與“百千萬工程”行動、環北廣東工程二期建設行動、綠美湛江生態建設行動、交通安全治理群眾助力行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全民守護”行動、抓好“凈、暢”行動、群防群治行動等“七項行動”。
目前公布的72個村(社區)覆蓋湛江市各縣(市、區),將作為2025年度重點打造對象,率先探索群眾參與治理的有效路徑。這些村(社區)涵蓋城鄉不同類型,各牽頭單位因地制宜、因類施策,通過政策資源傾斜、工作機制創新,推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湛江經驗。
深入實施“七大行動”,群眾參與路徑清晰
“七項行動”圍繞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各大重點領域展開,每一項均明確了群眾參與的具體路徑與工作方法。
發動群眾參與“百千萬工程”行動,實施黨員入戶、鄉賢走訪、群眾出工投勞、“門前三包”“綠美生態小板塊”建設、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六個“全覆蓋”,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家鄉建設的積極性。
發動群眾擴大規模形成合力助推環北廣東工程二期建設,聚焦渠道、山塘、小水池等處的清淤工作。通過群眾參與清淤、民兵支援清淤、水利專業隊清淤及項目帶清淤等方式,力爭用兩年左右時間恢復雷州半島原有渠道水系通暢,基本形成百庫千池萬塘輸水儲水網絡。
發動群眾參與綠美湛江生態建設行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深入開展組織群眾“植綠護綠”、宣傳群眾“愛綠興綠”、教育群眾“心中播綠”、服務群眾“綠富共贏”四大行動,實現環境效益與民生福祉的雙贏。
交通安全治理群眾助力行動中,開展“小頭盔·大安全”主題宣傳,組織交通安全宣教“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等“五進”活動,建立摩電交通違法行為AI勸導系統,招募熱心群眾擔任交通安全志愿者。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全民守護”行動中,聚焦農貿市場、學校食堂、網絡訂餐、食品生產主體、食品經營主體五大領域,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培訓、食品安全“你點我檢”、直播查餐廳活動、強化食品消費投訴信息公示等20條具體措施,構建“群眾監督+社會協同+企業自律”的多元治理模式。
發動群眾參與抓好“凈、暢”行動,建立健全群眾參與城市“凈、暢”環境治理機制,組建社區或小區志愿服務隊、扎實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等措施。截至2027年年底,“凈、暢”行動從政府行為轉化為群眾自主行為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發動群眾參與群防群治行動,推進平安建設專題宣傳、消防安全管理、糾紛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務、公共安全排查、社會治安防范、社會風險防控、未成年人保護、見義勇為弘揚等九個專項工作。
三年三步走,繪就湛江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七項行動”是一項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旨在形成具有湛江特色的群眾工作體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湛江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方案》明確了清晰的實施路徑:到2025年年底,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七項行動”的機制基本建立,“七項行動”分別重點打造10個村(社區),取得初步成效;到2026年年底,“七項行動”分別重點打造10個鄉鎮(街道)、100個村(社區),取得明顯成效;到2027年年底,在“七項行動”基礎上,形成具有湛江特色的群眾工作體系。
“七項行動”致力于推動社會治理從“單一管理”轉向“多元共治”,從“政府主導”變為“群眾主動”,從根本上激活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為湛江打造“產業湛江、生態湛江、平安湛江、鮮美湛江、文明湛江、幸福湛江”提供了堅實支撐。
目前,我市通過構建“黨建引領、宣傳發動、激勵引導、民聲回應”四大機制,全面激發群眾參與“七項行動”的熱情。隨著重點打造的72個村(社區)名單的公布和相關工作的持續推進,湛江正穩步探索一條富有本地特色、融合群眾智慧的治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