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徐聞縣下洋鎮蜿蜒的鄉村公路前行來到地塘村,村前的山墩那片茂密的樹林在風中沙沙低語,仿佛在講述80年前那個寒冬里的烽火歲月。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日,記者踏上這片英雄的土地,循著歷史的足跡,探訪徐聞下洋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聆聽當地老村民講述革命先輩那段不屈抗爭的往事,感悟紅色基因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的蓬勃力量。
下洋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前,地塘村村民李瑞前講述當年武裝起義的故事。
以學校為陣地傳播革命火種
7月14日,記者來到下洋鎮地塘村。在村前,一座磚瓦結構的舊宗祠展現在記者面前,這就是下洋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李氏宗祠。
今年70歲的地塘村村民李瑞為站在李氏宗祠前,講述了在這里發生的那段抗日斗爭故事:
1939年,共產黨員林飛雄受中共遂溪中心縣委派遣,返徐聞開展抗日宣傳,重建黨組織,開辟抗日根據地。林飛雄以教書為掩護,以下洋中心小學為陣地,采取講故事、教唱抗日歌曲、出墻報、演話劇等形式,廣泛開展抗日宣傳,組織進步師生到附近的凈坡園、下港、姑村、邊坡等村莊舉辦抗日夜校,發動廣大農村青壯年、兒童學習文化,教他們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戲劇等。
1942年6月,林飛雄受中共雷州特派員陳恩派遣,打入國民黨徐聞縣政府教育科當科員,廣泛聯系各階層人士及各校校董、校長等,順利安置從遂溪等地到徐聞隱蔽的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1943年2月,林飛雄根據斗爭需要,辭去科員職務,出任前山中心小學校長,把教導主任及教員全部換上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把常識課改為政治課,體育課改為軍事知識教育課。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以宣傳抗日為中心的各種活動,如教唱歌曲、演話劇、出墻報、抵制日貨、大搞抗日募捐活動等。1943年下半年,他和共產黨員王貫三、陳少蓮在前山中心小學成立了秘密黨支部。在黨組織領導下,下洋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日益高漲。
下洋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旁的林飛雄烈士故居。
抗日武裝起義槍聲劃破黑夜陰霾
“農歷除夕的鞭炮聲剛過,地塘村的夜空就被槍聲劃破。1945年2月13日深夜,林飛雄帶著游擊隊員摸到后祿村,一舉擒獲了作惡多端的國民黨徐聞縣政府民政科科長陳杰民……”李瑞為說。記者站在下洋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李氏宗祠前,腳下的紅土似乎仍凝結著當年的熱血。
1944年7月,中共南路特委書記周楠從重慶回到廣州灣(現湛江市區)后,傳達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決定在淪陷區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為反對國民黨徐聞縣當局鎮壓和迫害革命力量,開辟徐聞抗日游擊根據地,同年10月,中共南路特委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下洋鎮舉行起義,并命令雷州人民抗日游擊隊(后編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支隊)第一大隊南下徐聞,配合起義。經海康縣特派員沈斌、大隊長支仁山、政委唐多慧和徐聞縣特派員陳醒吾等開會研究,決定下洋武裝起義在1945年春節期間舉行。
陳醒吾、林飛雄積極籌備武裝起義。為籌集槍支彈藥,林飛雄說服父親,賣掉20多畝田,獲得款項用來購買槍支彈藥。為擴充武裝人員,林飛雄以邊坡、地塘、下港3個村抗日游擊小組為基礎,加強訓練,以待機組建3個游擊小隊。
林飛雄還動員家人磨谷舂米幾千斤,準備大豬2頭。同時,布置坎下村鄭成均發動群眾磨谷舂米幾千斤,并將坎下農場儲糧留做起義軍用糧。
1945年2月,林飛雄帶領共產黨員、游擊小組成員李友和李成炳到海康縣東海仔(今東里鎮一帶)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支隊第一大隊。2月12日晚,該大隊300余人抵達下洋地塘村。
2月13日下午,陳醒吾和徐聞籍共產黨員譚國強、張宗彩、張宗儒等趕到地塘村,與林飛雄以及支仁山、唐多慧等在地塘村祠堂秘密召開會議,部署起義的各項事宜。當晚至14日凌晨,第一大隊與當地游擊小組400多人兵分三路,舉行了震撼雷州的下洋抗日武裝起義,鎮壓了國民黨徐聞縣政府民政科科長陳杰民、東區聯防主任張聲、下洋鎮鎮長林棟和原鎮長張達德等一批國民黨頑固派,搗毀國民黨下洋鎮公所,繳獲步槍10多支,手榴彈和子彈一批。2月20日,起義部隊在邊坡村與國民黨反動武裝800多人激戰一天,后突破重圍,向雷州半島北部撤退。
下洋游擊隊在抗戰時期所用的手槍。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激勵后人
地塘村是抗日英雄林飛雄的誕生地,是徐聞開展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徐聞縣許多革命人員都在這里接受過革命思想的洗禮,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這里是革命的熱土,提起地塘村,提起林飛雄,地塘村人感到無比自豪。
李瑞為說:“林飛雄一家以前住的是四合院,現在只剩下幾間房,是以前的偏房。當時為了資助革命,他一家不僅賣了良田,還賣了房子。”
據了解,下洋抗日武裝起義失敗后,林飛雄父母弟妹無家可歸,流浪外地,饑寒交迫且遭國民黨通緝追捕。為免遭敵人侮辱,林飛雄的父親身藏砒霜,準備一旦不幸被捕,便服毒存節。林飛雄的弟弟林樹松、林樹柏都參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妹妹林隸華轉移到遂南區工作后,不幸被敵逮捕,經受嚴刑拷打,堅貞不屈,最后在黨組織營救下出獄。
“1948年,林飛雄被敵軍用機槍掃射中彈犧牲。林飛雄一家都是英雄,是我們村民學習的榜樣。”如今,每年都有成批成群的黨員學生以及普通群眾前來參觀瞻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精神啟迪。
地塘村是行政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現有人口300余人,當年起義失敗后被敵人圍村,到處捉人,還燒毀房屋,村民流落他鄉,直至建國后才搬回來居住。
在下洋地塘村村頭的一棵大樹旁豎立一塊石碑,碑上面刻著:1938年,中共徐聞縣下洋支部成立后,在林飛雄的領導下,于1945年2月14日在此揭竿而起……這塊石碑雖歷經滄桑,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它像一位老人給后輩講述著地塘村那段不尋常的歲月。
1983年3月,李氏宗祠被徐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徐聞縣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地塘村被評為“湛江市特色文化村”。2014年,地塘村被評為湛江市創建生態文明五年行動“生態文明村”……
記者在林飛雄故居看到,故居已修建了圍墻,屋后古井旁的參天古樹,滄桑而挺拔。
地塘村投資40多萬元,正加快推進林飛雄烈士故居的建設工作,還修建休閑中心等,致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李瑞為說:“前不久,新建的瀝青路已修通進村,與墩尾村的黨性教育基地連成一片。”離地塘村不遠的墩尾村是廣東省第二批紅色村,村里的徐聞墩尾革命紀念館于2019年建成以來,已有20萬余人前來參觀學習,成為各級黨組織和在校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記者走進抗日救亡活動紀念室,看到用蠟像模擬林飛雄在教室教學生唱《大刀進行曲》的場景十分逼真,再現了林飛雄宣傳抗日救亡運動的情景。
近年來,下洋鎮依托地塘村下洋抗日武裝起義指揮部舊址等紅色資源等優勢,不斷完善各村莊的基礎設施,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探索發展“以文促旅,以旅興農”的新路子。為集中展示現有紅色資源,打響紅色小鎮品牌,打造了一條串聯墩尾村黨性教育基地、地塘村林飛雄烈士故居、那屋村原徐聞縣委縣政府舊址三個主要景點的紅色精品旅游路線。以黨性教育基地為起點,讓各位游客沿著“墩尾—地塘—那屋”文旅路線,了解下洋紅色歷史,感受下洋紅色文化。據統計,2025年接待群眾游客約27萬人次。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