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世界紅樹林日。當日,在湛江東海島潮間帶的咸濕海風中,多旋翼無人機載著紅樹林品種秋茄幼苗掠過灘涂,無人船的聲吶在渾濁海水中勾勒出毫米級地形模型——一場悄無聲息的“生態修復戰”正以科技為刃展開。(7月27日湛江日報)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湛江的海岸線上,紅樹林如綠色翡翠鑲嵌于碧海之畔,與藍天白云、潮起潮落構成動人畫卷。作為我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寶庫,這片“海上森林”不僅是生物棲息的樂園,更是抵御風浪的生態屏障,守護著海岸的安寧與平衡。
曾幾何時,紅樹林修復是“與泥濘較勁”的苦差事。人工在齊膝深的灘涂中跋涉運苗,不僅效率低下,苗木根系損傷率高,存活率常不足六成;復雜灘涂測繪全憑經驗摸索,潮汐變化帶來的安全風險更是懸在作業人員頭頂的利劍。傳統模式下,生態保護的熱忱常被現實困境掣肘。
如今,科技為紅樹林保護裝上“智慧引擎”。無人機化身“空中園丁”,憑借“GPS+視覺”雙模定位技術實現精準投苗,“無接觸式轉運”讓秋茄幼苗安然抵達灘涂,單機日運2000株的效率堪比20名工人,工期縮短65%,存活率飆升至95%以上;無人船充當“水下偵察兵”,多波束測深系統每秒數百次采集數據,單日2平方公里的測繪效率是人工的5倍,毫米級三維地形模型為種植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更徹底消除了涉水作業的安全隱患。從育苗大棚里經20次試驗定制的抗逆營養土,到遍布灘涂的傳感器實時傳回鹽度、濕度數據,科技已滲透到生態管理的全周期。
湛江的守護實踐始終走在前列。全國最大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此扎根,“種植+養殖耦合”模式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2023年以來747公頃造林、510公頃修復的成果,正是科技賦能生態的生動注腳。
當無人機掠過綠浪,當數據在云端流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效率的躍升,更是人與自然相處方式的革新。科技讓生態保護從“靠經驗”轉向“靠數據”,從“被動修復”變為“主動守護”。守護湛江紅樹林的實踐證明:唯有以創新為筆,才能繪就生態保護的新圖景;唯有與科技同行,這顆“海岸明珠”才能永遠璀璨,為地球生態平衡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