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吳川市博鋪街道沿江社區的居民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經過街道辦的努力,19條街巷的491戶住宅終于結束了“有地無名,有名無標”的現象,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住宅門牌信息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連接快遞物流、公共服務、物資調配等各個方面的重要紐帶,是居民住宅的“身份證”。
據了解,博鋪街道沿江社區有近500戶住宅,住宅沒有設置門牌前,經常會出現快遞、外賣、親戚找不到門等情況,給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沒有門牌,許多快遞都送不到,經常要選擇附近的地標作為收貨地址,不僅增加了配送的時間成本,也容易引發誤會和錯漏。”博鋪街道沿江社區居民龍先生說。
博鋪街道把群眾身邊的“急事、難事”作為工作切入點,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切實解決“有地無名,有名無標”的問題,博鋪街道在開展“鄉村著名行動”助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工作中,對轄區社區地名進行了地毯式排查和信息采集。同時召開居民議事會,充分聽取民意,按照從舊兼新的原則,以老的地名為主不予改動,對于無名路則由居民小組提供新地名,街道民政辦及時將新地名上報市民政局。街道辦在確定地名的基礎上梳理門牌號,并統一編制,使“鄉村著名行動”扎實推進。
“街道對這件事十分重視,街道紀工委對項目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跟蹤督導,確保項目按照既定的時間節點和質量標準推進。同時,街道還設立了居民反饋渠道,及時收集和處理居民關于門牌安裝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居民需求得到有效解決。”博鋪街道辦副主任胡如海說。
目前,博鋪街道沿江社區已完成門牌安裝400多戶,剩余的住宅戶也在逐步安裝,居民們對此紛紛表示贊許。“有了門牌大大方便了群眾,快遞已經送到家門口了,辦理戶籍也很方便了,感謝各級領導。”居民陳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