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爽,九九話重陽。在重陽節來臨之際,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行了“愛滿重陽,孝潤童心”主題閱讀活動,邀請小讀者們一起探尋重陽節深厚的文化內涵,營造溫馨、和諧、充滿正能量的節日氛圍。
為長輩捶背。
重陽節文化意義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但對于這個節日的來源和涵義,很多同學卻不太清楚。活動開始,老師先播放了一段《重陽節傳說》的動畫視頻,讓同學們了解重陽節的來歷。
很久以前,在汝河里住著一個瘟魔,它常常傳播瘟疫害人。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決心學習法術戰勝瘟魔,他便向一位叫費長房的仙人學習法術。九月初九那天,得知瘟魔又要出來禍害百姓,桓景決定去為民除害。臨走前仙人送給他一包茱萸葉子和一瓶菊花酒,讓他分給老百姓,說是可以避瘟魔。最后桓景成功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用受瘟魔的侵害了。從此以后,每逢九月初九,人們就會帶上菊花酒、身上插著茱萸,外出登山,漸漸成為了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包括佩戴茱萸、賞菊花、登高、曬秋、吃重陽糕、喝菊花酒、吃螃蟹等。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用“重陽節安康”或“重陽節平安”來代替“節日快樂”,以表達對長輩和親人的祝福。
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詩詞賞析
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關于重陽節的詩詞,老師帶領同學們領略關于重陽節的詩詞之美和兒歌之韻。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廣為人知的詩歌,也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當老師將這首詩歌展示在屏幕上時,許多同學興奮地舉手表示他們已經學習過。于是,全體同學齊聲朗讀,重陽節登高望遠、思念親人的情感在每個人心中油然而生。緊接著,老師為大家深入解讀這首詩的深層含義和創作背景,讓同學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隨后,老師帶領同學們朗誦重陽節兒歌《尊老歌》:“小朋友們要知道,尊敬長輩品德好。見了長輩問聲好,禮貌用語不可少。乘車主動來讓座,老人有難我來幫。家務小事學著干,休息在家不亂跑。人見人愛好學生,孝敬長輩要記牢。”
“同學們,大家都做過什么孝敬老人的事情呢?”在老師的鼓勵下,許多同學積極舉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為老人捶背、洗腳、剪指甲、做飯,或是陪伴爺爺奶奶聊天等。老師對同學們的敬老行為表示贊賞,并提醒大家:“如果與老人同住,要經常幫助他們;如果不在一起居住,也要常打電話問候,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
在互動問答環節,同學們通過舉手搶答問題,答對的同學還能獲得一份小禮品。“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是因為茱萸有辟邪求吉的功能。”“重陽習俗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重陽節又叫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等等。通過這種互動方式,同學們對傳統節日重陽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用棉繩纏緊手柄。
手作艾草養生棒
學習了重陽節知識,大家一起來做重陽節手作——艾草養生棒。拿到手工材料后,材料包里的艾葉香味撲鼻而來,同學們忍不住放在鼻子下面聞了又聞:“好香呀!”
制作按摩棒的過程需要技巧和力氣,對年紀較小的同學有一定難度,需要家長陪同完成。先將支撐棍從艾草包的扎口處插入,再用彩色棉布將艾葉包和棍子包起來,然后用棉繩從棍子的一頭纏起,一圈圈地纏緊成手柄的樣子,最后扎實打結即可。制作好的按摩棒既美觀又帶著香味,完成手工的同學馬上操作起來,為身邊的家長捶背。
隨后,老師邀請了10位家長和孩子上臺,家長們坐在凳子上,孩子們站在家長身后,現場為家長捶背。此舉不僅表達了對長輩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是對尊老愛老傳統美德的傳承。湛江市第二十三小學三年級的許嘉榆和許嘉楠姐妹倆當天一起參加了重陽節活動,她們用自己制作的艾草養生棒為媽媽捶背,她們表示:“要把艾草棒帶回家,給家里的長輩們都捶捶背,有空就給老人按摩,要將尊老愛老的美德發揚光大。”
“百善孝為先,育德孝為本”,這次重陽節主題活動,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在孩子們心中烙下了自豪的“中國印”,讓大家懂得要常懷感恩之心,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優良美德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