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田曉航、帥才)23日將迎來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中醫專家介紹,這一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氣溫將進一步下降,晝夜溫差增大,養生防病重在藏陽護陰,溫補陽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于霜降提到:“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血液病科主任醫師唐旭東說,霜降時節天氣漸寒,始降霜雪,萬物收藏,此時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護的重點宜順應自然轉向內在積蓄。
“俗話說‘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屬土,應以淡補為原則、補血氣以養護脾胃。”唐旭東說,可選用牛肉、羊肉、雞肉等溫熱性食材搭配生姜、紅棗等提升陽氣,還可用紫蘇、山藥、桂圓等溫補脾胃的食材煲湯或煮粥食用;應對“秋燥”可選雪梨、銀耳、百合等滋陰潤燥之品。
起居也需格外注意。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血液病科主治醫師李蕊白說,霜降節氣晝夜溫差較大,應及時添衣,特別是做好腳部和胃部保暖;宜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睡前可以熱水泡腳以緩解疲勞;可通過郊游、登山、賞菊等活動舒緩心情,但不宜過度勞累、大汗淋漓。
“霜降時節還可采用多種中醫藥適宜技術應對常見健康問題。”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徐寅舉例,艾灸關元、足三里、肺俞等穴位能溫通經絡、扶助陽氣;對于“秋燥”引起的咽干、皮膚干癢,可按揉列缺、照海等穴位以緩解不適;用艾葉、紅花等藥材煮水泡腳,還可促進氣血循環,祛除寒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