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湛江市第二個“愛國衛生日”。全市上下統一行動,干部職工與志愿者深入街頭巷尾,清垃圾、除積水、防疫病。(10月11日《湛江日報》)
10月10日湛江第二個“愛國衛生日”的全城行動。此時,臺風“麥德姆”造成的災痕未散,國慶中秋假期的人口流動效應仍存,雙重背景讓這場行動成為守護公共安全的“必答題”。
臺風過后的衛生行動,是阻斷災后風險鏈的關鍵一環。臺風過境后,街頭堆積的殘枝、洼地滯留的積水,既是市容的“傷疤”,更是健康的“隱患”——積水易成蚊蟲孳生地,雜物堆積可能滋生細菌,若不及時清理,次生公共衛生風險會持續發酵。此時的全城清掃,早已超越“扮靚城市”的表層意義:清積水是切斷蚊媒傳播的源頭,清雜物是消除二次災害的前提,本質上是為城市“災后康復”筑牢防線。錯過這個關鍵節點,不僅會延緩城市恢復節奏,更可能讓災害影響從“物理破壞”延伸至“健康威脅”,因此這場行動是臺風后城市治理的必然選擇。
這次“愛國衛生日”行動,也是國慶中秋假期后的首次全城清潔行動,是應對防疫壓力的“先手之舉”。“雙節”期間大規模人口流動,本就增加了跨區域衛生風險傳播概率;而臺風“麥德姆”留下的大量積水,又為蚊蟲繁殖創造了一定條件,二者疊加直接推高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暴發風險。在這個“防疫窗口期”開展行動,可謂“防患于未然”。一方面通過清理衛生死角、消除積水,從源頭上減少蚊蟲孳生的可能;另一方面通過全員參與,強化市民防疫意識,讓大家在“雙節”假期之后不要把防控基孔肯雅熱忘記了。如此一來,既能有效降低疫情擴散的風險,又能為公共衛生安全筑起“思想防線”,是假期后應對特殊防疫形勢的科學選擇。
自2025年9月5日起,湛江將每月第一個星期五下午(如遇法定節假日順延至下個星期五)定為“愛國衛生日”活動時間,并持續三年。堅持常態化開展,更告訴我們這么一個道理:城市的公共衛生,早已不是“臺風后才清積水、假期后才查隱患”的被動模式,而是轉向了“全城出動、定期行動、常態恒動”的主動節奏。結對共建機制讓機關、鎮街、村居形成合力,避免了治理碎片化;而固定時間的行動,能讓維護公共衛生逐漸內化為社區、學校、居民的習慣,讓守護健康家園從少數人責任變為全社會共識。
從清理家門口的一洼積水開始,從打掃干凈屋后面的一條冷巷做起,每個人的行動,都會匯聚成守護健康家園的強大力量。當越來越多人把“周五搞衛生”當成習慣,湛江的街巷會更潔凈,防疫防線會更牢固,我們共同的家園也會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