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我看來,中秋節里裝著的不僅僅是飄香的月餅,不僅僅是兒時跟著奶奶嬌聲稚氣地唱著的拜月歌,里面還整整齊齊地疊放著含淚的端詳、激動的擁抱、團聚的喜悅和翹首的期盼、一臉的無奈、綿長的愁思及閃閃的淚花……
中秋之夜,明月朗照,萬家燈火,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這簡直就像一本厚重的書。那萬里夜空、金黃的圓月、皎潔的月光,那崇山峻嶺、江河大海、鳥鳴蟲叫、草木鮮花、小橋流水……不就是書中熱切呼喚、寄托思念和情意綿綿的句子嗎?
明月下,無數雙眼睛直勾勾地望著高掛的月亮。其中,有問、有怨、有落淚……而我卻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字一句地讀著這用情和淚寫成的詩篇。
那年的中秋,我沐浴在月光中,面對這本漫無邊際的書,專心致志地讀了一遍又一遍。
月光融融,蟲聲和鳴。那一刻,我讀到唐·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中秋之夜,月光明亮,與親人相隔萬水千山。詩人滿懷愁緒,望月而思,望月而嘆,望月而盼。這份思念親人之情是那么的純樸,那么的熾熱,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啊!如此佳節,如此美好的月色,只是詩人在望月懷遠嗎?肯定不是。同詩人一齊翹首望月,思鄉懷親的成千成萬啊!這份濃濃的親情,就像長江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你看奮戰在全國各條戰線的建設者,他們以事業為重,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在舉國同慶的中秋佳節,把滾燙的思鄉懷親深埋心底,堅守工作崗位,默默地奉獻。特別是人民子弟兵,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神圣職責,站崗放哨,保衛邊疆,保衛祖國。從而使全國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這些人,熱情似火,心靈如明月!
清輝凌凌,涼風輕拂。唐·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躍于眼前:“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此刻的詩人心潮起伏,一臉愁緒。望月長嘆,叩問嬋娟:世事何以這樣難料?人生路何以這么曲折?命運何以這樣不公?不必嘆息,不必怨恨,必須明白: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條條筆直,定有彎彎曲曲;人生的航船不可能時時一帆風順,定有起伏顛簸;人生的港灣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定有波浪翻滾,驚濤拍岸。面對挫折,面對低潮,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信心,鼓起勇氣,一往無前!
月華如練,星河璀璨。啊,這不是一首被月光涂得亮晶晶的詞么?對!這首詞正是明·徐有貞的《中秋月·中秋月》:“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讀著它,我仿佛在聆聽一位睿智老人的諄諄教誨:人生無常,世事多變。勿受其擾,穩住陣腳。珍惜眼前人,珍惜當下的一切美好,堅信明天會更好……這首詞,給在困難面前畏懼退縮的人一個響亮的警鐘;給在挫折面前萎靡不振的人點亮了明燈!
月光亮堂堂,地上鋪輕紗。一發發的煙花直沖天空,炸出了一片光芒,炸出了五顏六色。“嗚——噼啪”煙花的爆炸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的響聲久久回蕩在廣闊的夜空。
這時,家家戶戶門前的院子燈光燦爛,方桌上都擺滿了水果和月餅,一家大小都在拜月亮。他們邊拜邊唱著一直在村中流傳的拜月歌:“拜月爹,拜月娘,拜來秋風陣陣涼。拜月爹,拜月娘,拜來家家堆滿糧。拜月爹,拜月娘,拜來和睦和幫忙……”“月亮光光照四方,照得稻谷放滿倉。月亮光光照四方,阿媽喂蠶我種桑……”“拜月娥,拜月娥,鼓鈸聲聲響著鑼。送來安康呀送來禾……”大人唱,小孩子也跟著唱。這家唱,那家唱,整條村都在唱!拜完了,全家人就邊吃月餅邊賞月。小孩子卻余興未盡,再唱再跳,躥這跑那,哈哈大笑,家家樂融融。
隔壁的耄耋老人張婆婆坐在椅子上,手拄拐杖,深情地望著夜空中的明月,發自內心的感慨:“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如今的生活呀,比蜜糖還甜,比蜜糖還甜!”這情景,難道不是一首活生生的月夕詩嗎?這首詩比任何的古詩詞都活潑飽滿,都清麗生色,都精彩絕妙,都扣人心弦!
歲月如梭,四季輪回。乙巳的中秋搖著桂月的輕舟翩然而來。它靠岸的當晚,我一定又捧起這本書聚精會神慢慢地看,細細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