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月到中秋分外明”。處暑節(jié)氣剛過,時序更迭,草木動秋聲,轉(zhuǎn)眼又是月近中秋。杜甫有詩云:“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晚飯后我獨坐陽臺上享受休閑時光,看月華如水播撒下如絲如縷的清輝,像一層薄紗輕輕籠罩著江岸邊的樓群,不遠(yuǎn)處花城珠江新城的樓房影影綽綽,“小蠻腰”的霓虹燈閃爍。一江秋水靜謐,倒影著珠江兩岸璀璨的燈光。剛才還下著一場過云小雨,雨絲不疾不徐,從容不迫的樣子,清新而潤澤。“一場秋雨一場涼”。抬頭遠(yuǎn)望,竟不知是月光暈染了夜色,還是夜色暈染了月光。月亮似乎都染上了別樣的風(fēng)華。它高懸于夜空,灑下的銀輝如同輕紗,溫柔地籠罩著大地。我的目光下意識地掃過露臺的綠植,才驚覺時間過得真快啊,仿佛昨天還在為盛夏的蟬鳴煩憂,轉(zhuǎn)眼風(fēng)里就帶了秋的涼意,連這月色都添了幾分清寂。
忽然想起李煜筆下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此刻雖無深院梧桐,那份藏在朦朧月色里的悵然,卻莫名與之共鳴。家里的音響正播放著熟悉的歌曲《城里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把夢照亮/請溫暖他心房/城里的月光把夢照亮/請守護(hù)它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讓幸福撒滿整個夜晚……”
是啊,時間從來不為誰而停留,一轉(zhuǎn)眼又是一枕清秋。這淺秋的溫柔,不張揚,不濃烈,卻總在不經(jīng)意間,悄悄撞入懷中,在流失的光陰里,藏有昨日的夢想,時光寶盒中所珍藏的一個個故事中,收集了兒時的天真,年少的懵懂,青春的羞澀,中年的渴望和老年的淡泊。每一個人都攜著一身的故事走來,又帶著滿腹的故事而去。那么多的故事,有些讓人讀出了無邊寂寞,有些讓人讀出了滿滿地幸福。
我們這代從泥土里爬出來的人,即便走得再遠(yuǎn),也會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忽然想起老屋門楣上搖曳的艾草,想起再也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小時候生活在農(nóng)村,記得農(nóng)歷八月初剛到,父母親便張羅中秋節(jié)的應(yīng)節(jié)食品。父親從地里挖回來的“潮州芋頭”和甜薯、蕃薯,洗凈泥土,放在門前的空地上曬干表皮的水,然后揀一些粗大的、光滑的存放在屋里角落處涼干,等待中秋節(jié)那天煲“三薯糖”。母親則精心篩選體型飽滿的飯豆,曬干后裝進(jìn)缸罐里,留待中秋節(jié)的晚飯“豬骨煲飯豆”。煲熟湯后加入少許油鹽和蔥花,那味道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于是我們瓣著手指天天盼著中秋節(jié)的快點來臨。
中秋節(jié)的當(dāng)晚,“豬籠餅”才是我們小孩過中秋節(jié)的主角。那時候的豬籠餅才5分錢一個,一串共5只。每個約摸2個母指頭大小,沒有餡,只是一團(tuán)帶著淡淡甜味的粉團(tuán)。“豬籠餅”顧名思義,那餅仔像一個憨態(tài)可鞠的小豬樣子,每個都神態(tài)各異。小豬就裝進(jìn)一個用竹蔑織成的染上五顏六色迷爾小豬籠里。我們小孩每人都提前這樣的一串豬籠餅,呼朋引伴來到曬場上“捉迷藏”。天上的月亮又大又亮,連傳說中的桂花樹也清晰可見。
“拜月”是我們村里人的習(xí)俗。晩飯過后,父母就開始籌辦拜月的儀式了。一方小桌子擺放在農(nóng)家小院的中間,上面擺放著橘子、柚子、蘋果、片糖、花生、黑芝麻等。主角依然是月餅。那時候的月餅,只是手掌心般大小,餡料很單一,有的是一小粒的紅糖,一小塊白花花的豬肉;有的是椰絲,花生碎。這些月餅咬起來硬邦邦的。但在那年代,它是人們的上等食品了。鄰家的六奶說,在拜月的時間許下的愿特別靈驗。拜月的時候,母親會鄭重其事地對我們說,不能用手指頭指著月亮,不然的話會被“月爹割耳”的。圓月高懸,清暉滿地,有時候我無意中指著月亮讓小伙伴看月中的桂樹,但猛然想起母親的說話,不由自主地把手指頭吮在嘴里默默祈禱“月爹不要割耳”。
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父母還在農(nóng)村里生活的時候,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我都趕回家里吃飯聊聊天。如今,歲月更迭已織就新的生活經(jīng)緯,那間低矮的無比熟悉的老屋最是知情識趣,曉得主人筑巢于繁華大都市,疏于歸來,便一日一日地消瘦下去。往事在光影里徘徊,多少次我夢回故里,放輕了的腳步生怕踏碎了記憶中的那一泓秋水!然而我自己最明白,自己的影子永遠(yuǎn)烙在那片土地上。昔日口口聲聲說要逃離故鄉(xiāng),逃離那條總是那條泥濘的小路,而今最遠(yuǎn)的距離就是故鄉(xiāng)。所有的昨天皆成背景,回首處,只留下碎片般的畫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