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農歷乙巳年八月初八,新娘羅穎儀和新郎房永基選擇在《湛江日報》版面上,以一則精心設計的彩版結婚啟事,為他們七年的愛情長跑留下了一份獨特的“鉛字紀念品”。 (9月30日《湛江日報》)
近日,《湛江日報》上有一張“甜度爆表”的照片——一對新人在報紙上登了一則結婚啟事。這讓筆者不禁想起千禧年前后,報紙刊登婚紗照曾是不少年輕人的潮流選擇。兩種相隔數十年的紙媒情感表達,看似“復古”,實則是一種新的文明風尚的形成。
數字時代的便捷,讓情感傳遞逐漸失去了“重量”:微信消息里的祝福轉瞬被新通知覆蓋,朋友圈的婚禮照片刷過即忘,電子請柬雖環(huán)保卻少了落筆的溫度。這種“碎片化”“快餐式”的情感生態(tài),從某種程度上說,又何嘗不是一種遺憾——習慣了“快速表達”,卻忽略了“深度留存”;追求了“廣泛傳播”,卻弱化了“真誠沉淀”。而一紙“鉛字婚書”,恰恰帶來了不一樣的儀式感,它用報紙的厚重對抗數字的輕飄,用固定的版面錨定易逝的時光,用油墨的余韻留存情感的溫度。這,便是一張看得見摸得著“鉛字婚書”的獨特所在。
有人或許會將到報紙登婚書視作“老派做法”,卻忽略了其背后的“新潮創(chuàng)意”:新娘親手設計版面,是年輕人對“個性化情感表達”的追求;《湛江日報》推出“家有喜事”服務,是傳統(tǒng)媒體對當代情感需求的主動適配;新人的朋友索要模板,則是群體對傳統(tǒng)文化帶來“新鮮感”的認同。這不是對數字時代的否定,而是在數字浪潮中為情感表達守住了一塊“實體陣地”,讓老方式煥發(fā)出新活力。
而從婚慶文化上看,“鉛字婚書”引領的新風,本質上是“承諾精神”的彰顯。婚姻本是人生中最鄭重的承諾之一,而“鉛字婚書”將這份私人承諾公諸于眾——報紙的權威性賦予其“被見證”的分量,“白紙黑字”的不可更改象征著“不褪色”的堅守。這種“公開的鄭重”,與當下部分人對情感“隨意化”“快餐化”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它提醒著人們:情感的珍貴,在于對“長久”的堅守、對“承諾”的尊重。當越來越多人效仿這種方式,帶來的絕不只是簡單的跟風,而是年輕人對婚姻中“承諾精神”的集體共識——大家追求的,是一種能讓愛被看見、可留存、齊祝福的“儀式感”。
這倒不是說人人都要選擇“鉛字婚書”,它的動人之處,更在于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快時代里,別讓情感表達變得“輕飄飄”。無論是千禧年前后的報紙婚紗照,還是如今的彩版結婚啟事,真正打動人的從來不是形式,而是報紙中藏著的真誠與鄭重——那是對愛情的敬畏,對時光的尊重,更是對“好好愛一個人”的最樸素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