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湛江市心理健康知識巡講專家團”走進湛江市第十二中學,為全體教師帶來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專題講座。(據9月18日《湛江日報》)
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如藏匿于平靜海面下冰山一角的“隱形危機”,正悄然地威脅著無數孩子的成長軌跡。
在當今社會,孩子們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那就是“內卷”。學業壓力、社交恐懼……這些無形累加的“心理砝碼”,讓本該朝氣蓬勃的青少年心靈天平“失衡”。“內卷”背后,是家長的無奈和焦慮,父母的“苦口婆心、嘮嘮叨叨”,反成為孩子的“沉重包袱”。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一生多次遭貶謫,命運多舛,但他能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父母要善于用他人的勵志人生,引導孩子人生價值不在于“完美無缺”,而在于“持續成長與自我超越”。允許孩子在陽光下“晾曬”自己的情緒,莫讓“玻璃心”吞噬著他們的精神世界。父母要放下功利的執念,學會傾聽,而非說教;學會包容,而非指責;學會贊賞,而非比較。青少年健康的心智、穩定的心性和燦爛的笑容才是承載青春夢想最堅實的舞臺。
學校要發揮“主陣地”作用,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為學生定期提供心理健康輔導。同時,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際交往模式,倡導多元的評價標準,讓每個青少年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感與歸屬感。
要打破“內卷”的怪圈,需要全社會“搭把手”。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投入,推動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的規范發展;社區可以組織各類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動,打造“家門口的心靈驛站”;各類媒體應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需求。
青少年的心靈世界,如同待綻的花骨朵,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與呵護。每一個家庭的親子互動,每一堂心理課的“心理按摩”,每一次社會的理解信任,都是托舉年輕生命的“接力棒”。讓我們攜起手來以“傾聽”回應“呼喚”,以“理解”替代“漠視”,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護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