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國家安全部國安影視中心聯合攝制的系列紀錄片《英雄無名》近日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該片共6集,每集25分鐘,旨在勾勒抗戰時期隱蔽戰線的英雄群像,引領觀眾走近那段鮮為人知卻充滿激情的歷史。
創意群像敘事 還原歷史溫度
與大眾熟知的抗戰敘事相比,《英雄無名》將敘事重心置于隱蔽戰線,聚焦那些表面上“掩人耳目”的行動與人物,從而開辟出一個相對新穎的敘事場域。該片通過呈現隱蔽戰線的故事細節與人物命運,喚起觀眾的探秘興趣,進而增強作品的可看性與感染力。
在敘事結構上,該片并不拘泥于宏大史詩式的線性敘述,而采用單元化的類型敘事手法。每集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以不同人物的個體故事串聯整體敘事。與此同時,宏觀敘事仍以時間為主線,集與集之間保持清晰而流暢的銜接,使各集既能獨立成章,又在整體層面匯聚為完整的精神譜系。這樣的編排既便于觀眾在有限篇幅內把握復雜的歷史脈絡與人物關系,也保留了對個體人物的情感代入空間。
全系列共6集,分別為《箭鏃無聲》《盟國尖兵》《于無聲處》《決勝之眼》《暗潮洶涌》《寶塔山下》,覆蓋西安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共七大召開等若干關鍵歷史節點。這種敘事既保證了整體框架的系統性,也使每一集形成相對獨立的情感共鳴點。事件之間的關聯主要通過人物關系得以外化,并由其語言與行動呈現。
技術賦能藝術 拓寬真實美學
該片以棚拍影像、歷史影像與人工智能影像為主要視覺語言,共同構建其呈現體系。其中,人工智能在影像重構與補寫歷史影像空白方面的應用尤為突出。制作團隊在尊重史料與影像證據的前提下,依據人物照片等歷史素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再現早期或特殊時期難以取得的影像片段。此類策略在補寫歷史影像空白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觀眾對歷史語境的認知與理解。
以第5集《暗潮洶涌》為例,該集講述速記員沈安娜在國民黨機關潛伏并截取重要情報的經歷。片尾,制作團隊將沈安娜與丈夫華明之的黑白合照以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彩色動圖,影像基調由肅穆轉向生活化的溫度。畫面中二人言笑晏晏的瞬間,與其戰時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形成強烈反差。
與早期技術相比,該片中人工智能在人物動作捕捉、表情細節及質感渲染方面更趨自然與細膩,從而提升了影像的可信性與代入感。
深入挖掘史料 構筑“記憶之場”
作為聚焦隱蔽戰線的紀錄片,史料的充分性與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片品質。主創團隊在開拍前系統梳理了抗戰時期中共隱蔽戰線的大量檔案、電報與信件,深入挖掘當事人的自傳與回憶錄,并對多位英雄后人進行專訪,以短視頻形式保存了珍貴的口述史料。上述素材被有機融入片中,不僅顯著豐富了敘事層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既有研究的不足。
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提出的“記憶之場”概念強調記憶的功能性,即記憶需要不斷被喚起,才能轉化為認同的基石。對于抗戰這一核心集體記憶而言,影像不僅承擔記錄功能,更具有喚醒作用。該紀錄片通過差異化的個體回溯,將分散的個人記憶逐步拼接成整體性的歷史場域,使個體回憶在反復呈現中上升為集體記憶,并最終轉化為共同的精神資源。
《英雄無名》以獨特的群像式敘事、技術賦能的影像語言與扎實的史料考證為基石,通過影像化再現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有力推動了集體記憶的重構。那些曾經被忽視的人物如今轉化為鮮活的記憶,不僅拓展了觀眾對抗戰歷史的認知維度,也在紀念他們的當下提醒我們,民族獨立與自由來之不易。歷史有聲,英雄雖無名,卻終將被時代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