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威2號”養殖平臺上,金鯧魚活蹦亂跳,一派忙碌的捕撈景象。
紅亮豐腴的黃油蟹蒸騰著誘人香氣,冰鎮生蠔如白玉般剔透,章紅魚片紋理清晰——這不是普通的宴席,而是科研人員精心打造的“科技海鮮宴”。它們的主要食材來自湛江的深海,也是湛江最新科技攻關的成果。
每一道菜品背后,都凝結著湛江向海圖強、以科技賦能海洋經濟的決心與智慧。得益于科技的加持,原始的海鮮水產升級蝶變走向高端市場,昔日昂貴的食材也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然,作為海洋大市的湛江,并未滿足于烹飪出一桌味美質優的“科技海鮮宴”,在向“新”力的浪潮之下,一場海洋產業的深層變革奔涌不息。
當“海味”被裝上“科技內核”,傳統海洋經濟如何向新質生產力躍遷?
湛江灣實驗室智慧漁業研究中心技術研究員潘志明(左一)、實習研究員楊靚(左二)通過智慧物聯系統分析魚群的生長情況。
育種破題: 打造海洋漁業“中國芯”
總長2043.6千米的海岸線,2萬多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孕育出湛江的“鮮美”特質。
這里的人靠海吃海,民間“饑荒時以海鮮充饑”的說法,道盡海鮮在生活中的分量。白灼蝦、清蒸蟹、炭燒生蠔……這些征服大江南北的味道,是海風與陽光的饋贈,更離不開“種苗芯片”的賦能。
為打造這枚“芯片”,湛江早有布局。
2002年,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落地湛江,聯合科研院所改變南美白對蝦種蝦高度依賴進口、突破對蝦種源“卡脖子”難題。歷經十年鉆研,抗病新品種“中興1號”橫空出世,打破進口壟斷,成為國內首個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為水產育種積累了寶貴的技術和經驗,更讓湛江贏得“中國對蝦之都”的美譽——如今“全國每5只對蝦,3只來自湛江”。
2024年,湛江培育優質蝦苗1694億尾,它們從湛江“游”向沿海各省,乃至落戶新疆的鹽堿地、青海的高原湖泊、內蒙古的池塘,讓國人實現“吃蝦自由”。
同樣實現“零的突破”的,還有硇洲族大黃魚。
作為中國傳統“四大海產”之首,大黃魚自古就是沿海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但近年來面臨著野生大黃魚資源日漸枯竭、種質資源匱乏等問題,原種保護迫在眉睫。
中國近海大黃魚分為岱衢族、閩—粵東族和硇洲族三個種群。前兩大種群均已實現大規模人工養殖。湛江本土的硇洲族大黃魚,卻一直未能實現本土化人工繁育。
2023年5月,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以下簡稱“湛江灣實驗室”)聯合科研院所與企業發起攻關:構建活體種質資源庫、優化餌料配方、突破繁育技術……一年多后,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繁殖終獲重大突破,恒興、海威兩家硇洲族大黃魚原種場獲批省級水產原種場,填補了湛江省級以上魚類良(原)種場的空白,拼上了中國大黃魚種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塊拼圖”。
如今,湛江海洋育種持續“上新”,先后制定金鯧魚、軍曹魚等適養魚種的養殖技術標準,從“追隨者”變身“定義者”。湛江海洋漁業產量和產值已連續30年居廣東省首位,水產種苗產量穩居全省第一,成為我省海水種業最重要的創新基地。
深海養殖平臺“恒燚1號”。
牧場崛起: 深海里的“智慧養殖矩陣”
從東海島東南碼頭乘船25分鐘,一座“海上龍宮”映入眼簾——這是廣東規模最大在養平臺“恒燚1號”。
這個堪比11個籃球場的“大家伙”,是“海上居民”的樂園:撒一把飼料,水面立刻翻騰起銀光閃閃的“魚浪”;不遠處,中華白海豚嬉戲其間,與“龍宮”相映成趣。
與“捕”“養”不同,海洋牧場講究“牧”——如何在遼闊海面“放牧”,讓“藍色芯片”豐產豐收,是湛江人深耕的課題。
“收網!起吊!”陽光下,吊臂伸縮間,一籠籠肥美的金鯧魚、章紅魚“起水”,傾瀉進運輸船,將發往珠三角、上海等地。今年7月,“恒燚1號”迎來投產首個豐收季。
“這個大網箱水質好、空間大,魚游得歡,長得壯!”養殖工人張文金擦了把汗笑言,章紅魚最大達18斤,金鯧魚單條近3斤。更難得的是,“恒燚1號”成功抵御多個臺風,網箱內魚幾無損傷,成了深海養殖寶地。
視線轉向雷州流沙港,2022年至2023年相繼投產的“海威系列”智能養殖平臺,如海上城堡般在湛藍海面扎根。從流沙碼頭乘快艇穿梭12海里登上“海威2號”,只見16個水上水下高清攝像頭如“千里眼”緊盯魚群,水質、水文、氣象數據在屏幕上實時跳動。
這個總養殖水體超3萬立方米的“深海家園”,僅需兩三個人就能照料上百萬斤魚,金鯧魚、軍曹魚在三層網箱里擺尾歡游。單周期超100萬斤的產量背后,是從“靠經驗”到“靠數據”的養殖革命。
令人振奮的消息接踵而至:“湛江灣1號”即將完成海試返湛,邁入投產新階段。這個全球首創的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宛如一座“海上智慧漁場”:適用于千米乃至萬米水深的全海域養殖;當臺風來襲,“動力定位+自主航行”的設計可“帶魚跑”;承載著8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具備年產2000噸名貴魚類產能,可全流程智慧化監測投喂。
“未來,將構建以‘恒燚1號’‘湛江灣1號’‘海塔1號’為核心的海上牧場梯度化養殖示范區,讓‘藍色糧倉’在立體海洋空間里豐產又優質。”湛江灣實驗室副主任洪鵬志望著深藍的海,眼中滿是期待。
在他看來,從淺海到深海,從“靠天養”到“知天養”,湛江的“藍色糧倉”既要裝滿,更要裝得優質、可持續——這才是“牧海”的真意。
各式各樣的海產深加工制品。
數字破浪: 給“牧魚”裝上“智慧大腦”
湛江灣碧波之下,一場“數字變革”正重塑海洋牧場的模樣。
漁民輕點手機,無人船便能風雨無阻完成投喂;千里之外的科研人員通過“一張圖”掌控所有網箱魚群動態——科技正為“藍色糧倉”插上智慧翅膀。
夜幕下的雷州灣,一束光刺破海霧。無人駕駛智能投喂船在風浪中穿梭,360度旋轉的投喂臂將飼料均勻撒向網箱,金鯧魚躍出水面,在探照燈下劃出銀亮弧線。
“滴滴一聲,飼料到!”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湛江灣實驗室研發的“滴滴牧場”海上服務體系——以無人船為先鋒,打造海上版“滴滴平臺”,一鍵呼叫飼料投送、設備維修、冷鏈運輸。
“‘滴滴打車’改變出行,‘滴滴牧場’正推動傳統漁業轉型。”湛江灣實驗室智慧漁業研究中心技術研究員潘志明說。這種模式讓智能化投喂效率較人工提升300%,人力成本降80%,飼料浪費率從15%壓減至5%以下,臺風前后也能準時投喂,讓魚群少掉秤、快生長。
若說無人船是“海上放牧”的智能工具,湛江養殖“一張圖”便是統籌全局的“指揮中樞”。電子屏上,110個近海網箱、3座大型養殖平臺的實時數據盡收眼底,水下攝像頭傳來的魚群軌跡清晰可辨。湛江灣實驗室智慧漁業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楊靚正熟練地通過系統分析魚群的生長。
這套由湛江灣實驗室聯合華為等打造的智慧物聯系統,像給海洋裝上“神經末梢”:臺風來襲前提前預警,精準調控網箱浮力;通過AI算法分析魚群生長數據,自動調整投喂量與頻率。
更深層的突破,藏在“海洋漁業可信數據空間”這個無形“保險箱”里。每條金鯧魚從孵化到上市,都帶著區塊鏈“數字身份證”:苗種來源、養殖水質、投喂記錄、檢測報告……數據不可篡改、全程可溯。消費者掃碼可知“一條魚的旅程”,更打通了產業脈絡——基于可信數據,銀行推出“漁獲貸”,保險公司開發“氣象指數保險”,甚至形成指導定價的“湛江金鯧魚指數”。
“深耕感知技術,夯實數字底座”,是湛江灣實驗室打造“海洋大腦”的秘訣。如今,這個“大腦”仍在擴容:聯合華為、科大訊飛研發更多智慧漁業技術,成立智慧漁業專業委員會促進產學研用融合。
從前“看天吃飯”,現在“知海而漁”。當科技與海洋相遇,“數字化”成為漁民的“致富密碼”、產業升級的“金鑰匙”,更是湛江向新質生產力躍遷的澎湃動力。
“恒燚1號”上,工作人員展示養殖的章紅魚。
價值躍升: 打通實驗室與生產線之間的“通道”
一條魚除了可以吃,還可以做什么?湛江灣實驗室“深海魚油高值化開發利用”團隊告訴了我們答案。他們在“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的新賽道上,開啟了“一滴魚油的百億征程”——以湛江豐富的深遠海養殖魚類為原料,提取高純度“奧米伽3”魚油(EPA+DHA≥90%),并將魚油與傳統中藥配伍組方,創新研發“海洋中藥”降脂產品,填補國內外市場空白。
如果說生態健康養殖是海洋經濟的“第一車間”,那么精深加工就是價值鏈躍升的“核心引擎”。從海洋健康食品的功能化突破,到深海珍饈的高值化開發,湛江一條魚、一對蝦、一只蠔的價值正在實現“乘數”提升。
海參肉蓯蓉壓片糖果、五指毛桃茯苓固體飲料、牡蠣酸棗仁飲料、魚油黃芪凝膠糖果……今年4月,在湛江灣實驗室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科技成果招商路演的現場,“海洋健康食品”項目團隊推出的4款專利產品頗為“吸睛”。
“湛江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我們這個項目結合海洋生物資源與中醫藥養生理論,打造‘養生化+零食化’的海洋健康食品,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多重需求。”項目團隊成員李樂怡表示。
近年來,湛江灣實驗室還先后完成了深海魚膠原蛋白(肽)制備工藝、深海魚蛋白(肽)制備工藝研究,與企業合作開發特殊功能的高端肥料、護膚及醫美等產品,開發了5個有當地海洋資源特色功能食品,注冊了“海自緣”商標,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科研成果需要落地轉化才能融入和推動產業發展。以湛江灣實驗室為例,其與恒興、海威等龍頭企業成立深遠海養殖創新聯合體,與華為、科大訊飛、中科巨浪共同攻關智慧漁業難題,與華海智匯共建實驗室,并引進深圳紫貝、上海吶敏科技、威希德、深圳潤和謹生物科技、廣州市茗妍化妝品等聯合成立合資公司;目前已孵化引進31家企業,注冊資金9.75億元;設立海上牧場產業基金,推動銀行對實驗室相關產業項目授信35.8億元。
目前,青蟹苗種工廠化培育技術研發基地、刺身級生蠔凈化保活技術中試基地、海洋傳感器可靠性實驗室、海洋醫藥中試生產基地等紛紛落地湛江并順利推進,“科研攻關—中試孵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創新生態正在形成。
從“科技海鮮宴”這方寸餐桌放眼廣袤海洋,一條以創新為舵、以產業為帆、向深藍進發的航路正清晰延展——這既是湛江解碼的海洋經濟新質生產力密鑰,亦是中國經略深藍、向海圖強的堅定足音。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