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日前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其中包括“取消40集上限”“不嚴格限制古裝劇數量”“抓好紀錄片精品制作”“大力支持精品優秀動畫片”等21條改革措施。
這些新舉措推出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將給電視劇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加強內容建設
增加優質內容供給
舉措強調,要多措并舉加強內容建設,增加優質廣電視聽內容供給——
實施“內容煥新計劃”,加強內容創新;
改進電視劇集數和季播劇播出間隔時長等管理政策;
改進電視劇內容審查工作,優化機制、提高效率;
加強超高清節目制作播出宣傳推介;
加強紀錄片、動畫片精品創作;
鼓勵支持優秀微短劇進入電視播出;
推動優秀境外節目引進播出等。

松綁長度頻率
釋放創作活力
舉措規定今后電視劇創作將適當放開40集上限,這一政策將為優質長劇打開創作空間。
關于超長劇回歸,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胡祥指出,電視劇長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藝術特征。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時間跨度很大的年代劇等,足夠長才能展現出復雜多變的歷史時空,才能展現大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起伏。
“超長劇的回歸就是讓這些題材的作品有了更舒展的表現姿態和表達空間,不用為了時長的限制大幅度刪減,犧牲藝術效果。”
舉措中同樣明確,“超長劇目可經特別審核”,反映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堅決防止出現注水劇”的導向不改變,采取嚴格把關避免“注水劇”回潮。
胡祥表示,“當初劇集限定40集的初衷,是為了避免出現‘注水劇’”。這一政策出臺以來,行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短劇,行業創作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現在新舉措的出臺是從具體創作生產的實際出發,避免“一刀切”。

在釋放創作活力方面,舉措還提出季播劇排播自由化、古裝劇調控靈活化,直接回應市場痛點,取消季播間隔一年的硬性要求。
內容創作上,舉措鼓勵題材開放,促進境外節目引進。鼓勵改編境外優秀作品,支持高質量本土化創作——
允許擇取境外優秀作品進行高質量本土化改編,并不局限于放開日、韓IP;
支持引進優質海外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在衛視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優化引進劇集指標分配,支持衛視頻道等重點主體引進優秀電視節目,取消單一主體引進指標數量限制。

新舉措一經推出,行業反響熱烈。舉措打破原有行業的政策限制,更注重從行業實際出發。胡祥表示,這一改革積極適應了媒介形態與觀眾審美特點的雙重變化。
“在媒介形態急速變化的當下,特別是短劇、游戲、直播等新業態的沖擊下,觀眾的審美特點和心理在發生急速變化,傳統電視劇行業面臨較大沖擊。這要求要進一步通過頂層設計釋放行業的生產力。”胡祥說。
優化審查機制
提升審查效率
審查機制方面,針對衛視黃金檔及重點網站首屏劇目,總局和省局將建立同步審查機制;電視劇完成片審查時限也將實現壓減優化;歷史、醫療等題材將由專家提前介入,協審時限不超過50天;在系列劇、情景劇和單元劇等類型中,試行邊審邊播、邊改邊播的審查新機制。
這些審查機制的創新之舉將顯著提升審查效率,既為制作方節省時間成本,也促進生產方式的創新。
舉措鼓勵支持優秀微短劇進入電視播出的明確表述成為焦點。例如,支持優秀微短劇通過電視平臺播出,拓寬內容供給渠道;省級衛視具備政策支持條件,可開設微短劇劇場等。

業內人士認為,一系列政策既充分肯定了微短劇的新興媒介地位,也有助于改善其在移動端野蠻生長的現狀,實現大小屏內容的雙向流通。未來,優秀微短劇登陸電視將帶來內容形態革新,其快節奏、強情節特性也勢必會對傳統電視劇敘事模式形成有益補充。
胡祥表示,一系列相關新舉措,構成了一套全面系統的政策組合拳。“這些都是為了給觀眾提供更好的視聽體驗和更豐富的內容供給,更加注重尊重藝術創作的規律,以及視聽內容行業發展的本身的市場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