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濕地保護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圖文并茂發出推文《社會化參與濕地保育實踐——湛江營仔紅樹林保護案例》,點贊該案例“為社會化參與紅樹林生態修復提供了可復制的治理范例”。(據8月15日《湛江晚報》)
廣東省濕地保護協會對湛江營仔紅樹林保護案例的大力推介,照亮了社會化參與生態修復的前行之路。
湛江營仔紅樹林濕地曾深陷困境,魚藤肆意蔓延,生態系統急劇退化,這些棘手難題如同沉重的枷鎖,嚴重威脅著紅樹林的生死存亡及其至關重要的生態功能。然而,轉機隨之而來,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勇挑重擔,聯合多方強大力量,全力啟動湛江營仔紅樹林濕地保護項目。通過構建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執行、科研院所評估、公眾廣泛參與的高效協作機制,一場守護紅樹林的生態修復行動就此轟轟烈烈地拉開帷幕。
在這場生態修復行動中,各方角色明確,各司其職,共同奏響了生態保護的激昂樂章。政府充分發揮其主導引領作用,積極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同時加強全方位的監管保障,為項目的穩健推進筑牢根基;社會組織憑借自身獨有的靈活性與專業性,全面負責項目從設計構思、具體實施、日常管護到廣泛宣傳的每一個環節,成為推動項目高效執行的核心中流砥柱;科研院所運用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對項目成效展開科學嚴謹的評估,為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的優化調整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與專業的建議指導;而公眾的廣泛熱情參與,更是為項目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蓬勃活力。
在多方齊心協力、共同奮進之下,湛江營仔紅樹林濕地保護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顯著成效。大量肆虐的魚藤被成功清除,精心補植讓這片曾經衰敗的紅樹林重煥生機,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再次成為眾多生物的棲息家園,生態系統也逐漸恢復往日的穩定與和諧。
更為深遠的意義是,這一項目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范例,為社會化參與紅樹林生態修復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成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