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廉江市良垌鎮在無人機航拍引導下,對全鎮劃定的12個重點片區同步開展蚊蟲孳生地集中清剿行動。(8月15日《湛江日報》)
8月14日,湛江日報微信公眾號以《湛江“黑科技”滅蚊,硬核又高效!》為題,介紹了赤坎、霞山、遂溪、廉江等地借力無人機防蚊滅蚊的經驗做法;同日,“湛江疾控”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稱,省級專家“傳經送寶”,湛江流調能力再升級。
當赤坎的AI無人機穿梭樓宇間,自動識別天臺積水點;當遂溪的熱成像無人機夜間升空,鎖定5米高空的成蚊聚集區;當省級專家結合本土病例軌跡,為流調隊員“量身授課”——湛江這場應對基孔肯雅熱的防控戰,正以科技為“翅膀”,為精準防治蚊媒傳染病裝上了高效之“翼”。從“人海戰術”到“智慧攻堅”,從“經驗處置”到“靶向發力”,科學防控之效愈發明顯。
有了“科技翅膀”,隱蔽角落、衛生黑點在“精準偵察”中無所遁形。蚊蟲孳生地的“隱蔽性”與“分散性”,曾是防控工作的一大難題:人工巡查爬不上高樓天臺,探不進城中村窄巷,更難發現綠化帶深處的廢棄積水容器。而無人機充當“空中偵察兵”,恰恰破解了這一難題。赤坎區的AI無人機自帶“智慧大腦”,高清攝像頭如“顯微鏡”般捕捉塑料桶、積水坑,將兩周的人工排查量壓縮至2天;霞山區“空地聯動”模式更顯高效,無人機發現樓頂積水后,地面小組半小時內即可到場清理,實現“空中發現—地面處置”的無縫銜接。科技不僅延伸了防控的“視野”,更通過數據化、智能化,讓隱患排查從“憑經驗”變成“靠數據”,從“被動找”變成“主動篩”,徹底扭轉了“漏查、錯查、慢查”的困境。
有了“科技翅膀”,防控舉措、靶向整治在“專業賦能”中精準落地。防蚊滅蚊絕非簡單的“噴藥消殺”,而是需要結合蚊蟲習性、環境特點、防控態勢的科學行動。湛江的實踐,將科技與專業深度綁定:遂溪縣用熱成像無人機夜查,既精準定位成蚊聚集區,又選用生物藥劑避免生態破壞,實現“滅蚊不損環境”;市疾控中心邀請省級專家“定制培訓”,針對湛江病例軌跡解析傳播鏈,指導流調人員精準劃定風險區、規范追蹤流程,讓“早發現、早溯源”有了技術支撐。科技成為專業能力的“放大器”,讓每一項防控舉措都落在“點子上”,用最小成本實現最大效果。
但需清醒看到,“科技翅膀”終究是賦能的工具,真正讓防控“如虎添翼”的核心,始終是那些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人”。廉江良垌鎮的防控現場,無人機劃定的“問題清單”再精準,也需干群扛著工具直奔積水點,蹲在地上清理雜草、翻盆倒罐;赤坎區AI無人機推送的整改單再清晰,也依賴社區干部逐戶溝通、督促落實,補上“機器難觸達”的盲區。就連無人機的操作、熱成像數據的解讀、流調技術的應用,背后都是飛手反復練習的操控技巧、疾控人員專業扎實的業務能力、基層干部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人防+技防”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實現“1+1>2”的治理效能。